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2022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研究区上古生界煤层气资源为主,通过收集已有地质勘查成果、地震剖面处理解释、测井资料再处理解释等资料,分析了煤层气成藏地质背景,恢复煤系地层的岩相古地理面貌。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煤层气形成的地质条件,研究煤层气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和煤层气的赋存规律,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地质评价方法优选出上古生界煤层气的目的层段和有利区,为河南省煤层气勘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松辽盆地西部斜坡上白垩统油砂矿藏为例的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油砂储层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与常规油气储层相比,层内非均质性要比平面和层间非均质性强,并且其控制因素也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以储层非均质性参数对油气运移通道进行预测,认为在断层不发育的构造简单斜坡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为水下分流河道下部和河口坝中的粗粒砂体,而远砂坝和席状砂砂体由于泥岩隔层、夹层、物性差和砂体层薄的原因不具备砂体连通或油气运移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厚坝侏罗系大型油砂矿藏的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厚坝侏罗系大型油砂矿藏位于四川省江油市,龙门山北段推覆体构造带的单斜构造单元内,地表出露大量的侏罗系沙溪庙组下段的含油砂岩,经钻井证实油砂资源丰富,油砂层的平均厚度为34.7 m,平均含油率为9.46%,初步估算0~500 m埋深的油砂分布面积为26.79 km2。通过研究区详细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厚坝侏罗系大型油砂矿藏的成藏主控因素为:①寒武系烃源岩为厚坝侏罗系大型油砂矿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源;②储集层砂岩含油率高、油砂层厚、储集物性和储集空间良好;③龙门山北段区域构造带控制了油砂成矿带的形成与分布,逆冲断层、节理发育带与高孔隙度中-粗砂岩的良好配置是油砂形成的最有利形成条件,而喜山期构造掀斜、断裂输导和山前剥蚀是油砂形成和保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东南缘的三台地区营城组火山岩分布广泛,其中一部分为珍珠岩。通过岩石薄片鉴定,挑选了三台地区北山上的6块珍珠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测试。珍珠岩的主量元素组成表明,它们与流纹岩成分相当,具有高SiO_2、较高(NaO_2+K_2O)、低TiO_2和低CaO含量,属于铝饱和-弱过饱和的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以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强烈为特征。在不相容元素蛛网图上,珍珠岩相对于洋脊花岗岩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而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Sr、Nb、Y。在Nb-Y和Rb-(Y+Nb)判别图上,它们分别落入板内和火山弧区。这些结果显示,所研究的珍珠岩应为类似弧后盆地的引张环境。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包括4相12亚相;优质储层主要见于爆发相热碎屑流、喷溢相上部和下部、火山通道的火山颈等4亚相.火山岩气藏普遍含CO2,部分为纯CO2气藏.基于26口重点探井的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时差和中子等测井参数分析,建立了岩相亚相-测井识别模式;进而在亚相约束下,用声波-中子-密度三种孔隙度叠置图进行...  相似文献   
6.
尤因塔盆地P. R.泉位于美国犹他州东北部,油砂资源丰富,油砂矿藏面积约650 km2,油砂储量约6. 76 × 108 t,储层为始新统绿河组湖泊三角洲相砂体。晚白垩世到古近纪拉拉米运动使盆地由海相转变为陆相盆地。古新世末-始新世,尤因塔湖在盆地内分布广泛,并沉积了两套巨厚的绿河组烃源岩。其中绿河组上部的中始新统烃源岩厚达150 m,有机质丰富,且仍处于低熟阶段,约30 Ma 以来,产生了大量的低熟油。P. R.泉油砂矿藏为斜坡降解型成藏模式,发育5 套广布的三角洲砂体,储层物性好。绿河组上部烃源岩生成的低熟油沿着深入烃源岩中的连续砂体经过长距离的运移,进入 P. R.泉绿河组三角洲的砂岩储层中,经过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最终形成油砂矿藏。  相似文献   
7.
为了开展河南省太行山东麓深部晚生代的厚层暗色泥岩和煤层方面的系统研究。本文以晚古生代地层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研究区的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进行精细地层对比及沉积相划分。研究结果显示:共识别出5种岩石类型和16种岩相类型,5种沉积相、10种沉积亚相类型,并识别出3种层序界面,2种关键性体系域界面,划分了10个三级层序及对应的体系域;由此建立该地区煤系地层层序地层格架,恢复等时地层格架内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分析其沉积演化史,并建立了两种典型的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气测录井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隔水阻气层位和含气系统进行了识别和划分,揭示了煤层含气量的垂向分布特征和层序结构对含气系统的封闭性特征,完成了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的含气系统划分,其中I类含气系统2个,位于太原组层序2和山西组层序4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