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篇
  2013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国海上沉积盆地油气田分布区域控制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1年我们在总结松辽盆地石油地质问题时曾提出“源控论”(即油源控制理论),涉及生油区在宏观上控制油气田的分布范围,油气运移距离较短等规律.对这一认识20多年来经过实践检验,并在我国陆上东部地区普遍得到证实.对近年新开辟的海上各油区,“源控论”是否有效呢?这是一个急待回答的石油地质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对勘探工作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源控论”,特别是经胜利油田等单位完善和发展的“源控论”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胡朝元 《地质论评》1958,18(4):281-289
一、前言中国地质有很多特点,这些特点引起很多地质学家们的注意和争论,看法的分歧也就反映在各区地质名称上的极不统一,例如很多人谈鄂尔多斯地台,山西地台,四川地台,准噶尔地台……,但这些地告如何理解?它们与世界上其他地台是否相似?另一些人则谈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陕北盆地……这些盆地又怎样理解?它指现代地形上的或是地史上  相似文献   
3.
首先研究了天然气AVO技术的岩石物理基础--Gassmann方程和Biot理论(以下统称为"Gassmann-Biot理论")--对煤层气AVO技术的适用性.根据该理论创始人在建立其理论时的假设条件、煤层气储层的双相孔隙特征、煤层气的双相赋存特征,本文推理认为,由于煤层气储层的基质型孔隙体系的连通性差,裂隙性孔隙在宏观上是非均质的,并且是各向异性的,因此,总体上来说,Gassmann-Biot理论不完全适用于煤层气储层.特别地,当煤层的水饱和状态保持不变而煤层的含气量变化时,因为煤层中孔(裂)隙中流体的体积压缩模量不变或基本不变,即使煤层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Gassmann-Biot理论也不可能预测其变化趋势.因此,天然气AVO技术的岩石物理基础完全地不适用于水饱和煤层气储层.研究发现,煤层气储层含气量与其密度、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含气量高,密度小、纵波速度小、横波速度小;含气量低,密度大、纵波速度大、横波速度大.但是,这些负相关关系不是现有岩石物理理论能够预测或能够解释的.依据煤层气地质学理论以及负相关关系与现有岩石物理理论的一致性,本文提供了对某勘探区A号煤层含气量与其密度、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之间负相关关系的解释,并认为煤层气储层的含气量与其弹性参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能是这类储层内在的固有的规律性的关系.本文证明含气量与其密度、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之间负相关关系可以作为煤层气AVO技术的岩石物理基础,建立了AVO异常与煤层气储层"甜点(即富集高渗部位)"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使用AVO异常探测煤层气富集高渗部位.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但发展缓慢,油气比例远低于应有水平。解放后,天然气工业踏上了新的发展阶段,气的储量、产量均增长千倍以上。特别是1982年国家计委、科委召开第一次天然气勘探开发座谈会以来,7年增加储量相当于以前30多年探明储量的98%,平均每年探明储量比70年代提高了一倍。新发现了磨溪、砂缶坪、大池干、夏子街、苏桥、白庙、汪家屯、锦州20—2、崖13—1等气田。同时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  相似文献   
5.
由于地震勘探项目的相对独立,地震波运动学特征的分析只局限于单个采区,对区域性发育特征缺乏系统研究.根据华北、东北28个测区的地震数据体及其钻孔统计资料,在综合分析地震波区域性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取得了垂向传播时间、速度与煤层埋深之间的定量关系:证明它们之间为近似抛物线形式;在特定条件下,埋深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可用不过原点的直线近似拟合.这些经验公式可用于:(1)指导地震勘探设计、处理、解释;(2)解决地震解释中断面时深转换及缺少钻孔资料区区内目标层时深转换问题;(3)解决地质剖面中自动切制断层的难题.研究结果在安徽、河南、辽宁等地震工区使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提高了地震地质成果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煤层冲刷范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以地层沉积理论,地震反射理论为基础,提出用已知钻孔、巷道等地质资料做半定量分析,结合地震勘探资料三维空间定位来综合解释矿区煤层冲刷的方法。该方法结合煤系及河流沉积规律,依据钻孔,巷道资料的准确性和地震勘探资料空间三维连续性的优点,使解释的冲刷区更合理。  相似文献   
7.
断层显微分辨率及其地震解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地震资料断层解释技术,提出了断层可视分辨率和显微分辨率的新概念,这有助于统一地质、物探和采矿专家的意见。文中指出:在现有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基础上,经过解释处理及显示新技术,可以解释部分2~5m断距的断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然气可采资源量及高峰产量预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的高峰产量是指四年以上油气连续最高水平的年产量。运用国内外20个主要油气区的实际资料,编制了油气资源开采速度曲线。曲线表明:油气高峰产量与油气的资源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当天然气资源量大于(11~12)×10~(12)m~3时,高峰产量为资源量的1,00%~1.26%,且变化持平稳,当天然气资源量小于(11~12)×10~(12)m~3时,高峰产量为资源量的1.26%~2.50%,变化较大。主要利用四川盆地资源评价中总结得出的一些参数,推断出我国天然气的经济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1.0×10~(12)m~3,并采用资源开采速度曲线法、类比法和翁(文波)氏法,综合预测出我国天然气的高峰产量为(1040~1420)×10~Sm~3(中值1230×10~8m~3)。  相似文献   
9.
煤层气储层参数多信息综合定量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以地震属性和钻孔测井参数为基础, 以数学地质为桥梁, 实现煤层气储层参数定量预测的科学方法。薄煤层厚与反射波振幅之间为单调增减关系公式; 孔隙度与地震反射瞬时频率成正比关系, 可采含气量与地震反射瞬时振幅成反比关系, 且相关程度高。最后应用该成果对山西沁水煤层气地震勘探工程实际预测, 对储层厚度、孔隙度、含气量做出定量预测。该成果有利于提高煤矿采煤安全性和降低煤层气开采的风险性, 同时也将开拓地震勘探技术新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