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22篇
海洋学   1篇
  200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中国的历史地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一、我国的地震历史资料 我国历史悠久,地震活动频繁。墨子记有:“三苗欲灭时,地震泉涌”。禹征三苗,当在帝舜35年,约在公元前23世纪。当时我国尚无文字记载,故老相传未必可靠,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条地震记载。殷代(公元前13—11世纪)设史官以后,不仅记载政治事件,对天文、气象、地震等自然现象都有记述。宋、元以来,盛行地方志书,地震资料的数量大为增加,内容更为详细、具体。  相似文献   
2.
国际地震学及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在1977年8月大会上通过决议:“鉴于全球台站记录到的地震图是研究地震和地球构造的基础,而早期的地震图由于战争,灾害及变质多有损失;因此,有必要在各台系统地搜集并照像复制重要地震的地震图,以保存并可通过世界资料中心(WDC)取得。IASPEI 强烈要求全球地震台站与复制计划合作,在台站现场提供历史地震图及有关资料,以便照像复制。”随后,IASPEI 所属资料交换委员会建立了复制地震图工作组。  相似文献   
3.
赵九章先生是一位开拓性的科学家,眼光看得远,只要国家需要就干。他的领导艺术和组织才能也是众所周知的。1950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建立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命赵九章为所长,下属气象、地磁、地震和物探4个组。在赵九章所长领导下,4个组都得到了重大发展,以致分别发展为大气物理、  相似文献   
4.
地震历史资料的宝贵作用在于延伸有关地震活动情况的时间间段。综合研究不同时期的地震资料,首先必须统一其强度的标度。衡量地震本身的大小,通常不外取其震级或极震区烈度。历史地震资料限于宏观现象的描述,可据以评比烈度,甚至编绘等震线图。现代地震既可根据仪器资料测定震级,又可从宏观资料得出烈度分布。震级较易测定,而宏观资料往往  相似文献   
5.
一、震级地震和地下核爆炸而产生的短周期能量和长周期能量不同,意味着它们的体波震级M_b和面波震级Ms之间有系统差别。这是识别地震和地下核爆炸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尽可能准确地测定震级是很重要的事。在华盛顿从事地震和地下核爆炸认别工作过程中,我取得了关于震级的非常明确的概念。首先,我认为不少地震学家关于“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的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一个地震有各种震级,而且这些震级可能都是正确的。因为,从不同方面测量地震能  相似文献   
6.
闽粤海外的历史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毓寿 《地震学报》1991,13(4):505-516
闽粤海外地震集中分布于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最为强烈的近岸海域断裂靠近南澳和泉州的两个地段.1918和1906年南北两段分别发生过7.3和6.1级地震.笔者以这两次地震的仪器测定参数为准,通过宏观资料对比,参考地震背景,估定各早期地震的参数,编制了历史地震序列表.南、北两区地震活动基本同步,所记最大地震均在7.3级左右.大震以前,地震活动常有增强.主震后余震频繁,但强余震多发生在1至几年以后.15世纪晚期以来,出现过两次地震活动高潮:第一次在1600年前后,两区各发生43级以上地震8次,其中南区最强为6.7级,北区约7.5级;第二次在19世纪初,南区地震18次,最强达7.3级,北区仅6.1和5.5级地震各1次.1942年以来,整个地带极少中强震活动.究竟系减震作用影响,还是北区正在酝酿较强地震,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历史地震参数的估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应用历史资料于地震活动性研究,必须评定历次地震的参数.本文中叙述了用宏观资料估定地震参数的方法,讨论了估定历史地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强震仪的出现和强震记录的获得,使结构抗震理论和抗震措施得以从宏观经验的定性描述,逐步转向以强震观测资料为依据的定量方面发展。当代地震工程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强震观测为基础的。地震学家也应用强震观测资料于震源机制、地震能量和地震波传播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确地鉴定各地区的地震烈度,并进而采取适当措施,以求避免可能遭遇的地震破坏,是国家大规模建设中地震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之一。编制适合国情的地震烈度表,正是上述工作的基础。我们的仪器观测工作还在建立基础阶段,目前鉴定地震烈度的主要依据是丰富的  相似文献   
10.
绪言抗震设计在祖国建设中已引起严密的注意。这个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地震对於建筑物所生的影响。我国地震灾害严重,地震区分散,各区建筑结构传统不同,所以这一问题就显得特别複杂。笔者谨将近年来在地震调查工作中搜集的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分别整理,提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