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1.
长白山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沿长白山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及吉林省地震台网所记录的近震P波走时数据,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对长白山及邻区(39°N-45°N、122°E-130°E)深至40 km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震的发生和分布多集中于断裂等复杂地质构造。利用较高分辨率的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速度结构证实了长白山火山区岩浆囊存在,并推测岩浆囊的位置位于火山口的西南方向,深度为10~40 km。壳内岩浆囊分布对进一步解释、认识火山灾害提供了重要的深部信息。  相似文献   
2.
严新龙  郑确 《甘肃地质》2000,(2):232-233
需求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的,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坚持以生为本、师生平等的基本理念。践行需求导向教学法要求大学教师较好地掌握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适当收集教学相关的辅助信息。"反馈技术"与"灯塔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需求导向教学法的良性运作。  相似文献   
3.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市发生Ms 7.3级地震,波及六个城市共9200km~2,人口密度1000p/km~2,但是及时准确的震前预报使死亡率低至0.02%。此次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是由于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因此本文利用辽宁省地震台网记录到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结合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震源坐标和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双差层析成像结果显示近地表辽东速度偏高,下辽河平原速度偏低,沉积厚度超过10 km。重定位结果显示辽宁省地震震中主要成带状分布在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和金州断裂两侧,结合地质资料,认为金州大断裂北段由三个断裂构成,并与海城河-大洋河断裂依次相交。海城震区地壳结构与其他地区不同,在金州断裂地下15-20 km处存在明显低速层。根据海城震区波速比结构,认为上地壳低波速和低波速比对应含水地层,中地壳低波速和低波速比认为是高温导致的岩石脱水。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本次研究所获得的震源分布与构造之间关系更加紧密,速度结构精度更高,并对低速体进行了更合理的解释,最终认为海城附近地震频发是断裂交汇与低速体共同作用导致。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到台站分布不理想、速度结构研究不准确以及震相拾取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常规地震定位结果精度较低。因此,研究收集了辽宁省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及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海城及其附近地区(39°N-43°N,120°E-126°E)20 a的1 400多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与原始定位结果相比,双差定位结果表明:1)震中更加呈条带状集中,尤其在40.5°N-41.0°N,122.0°E-123.0°E区间,与该地区的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带走向相一致;2)该地区地震多发生于地下5~20 km,与该区中地壳存在的低速高导层相对应;3)深度剖面图显示,大部分地震沿垂直向下柱状分布,原因是该处有粉碎性破裂带,从地下25 km处延伸到近地表。双差定位算法使得定位后均方根残差的平均值由0.74 s下降到0.26 s。辽宁地区的地震震级与发生地震数量有关,地震数量陡然增多,大地震发生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5.
朝鲜2009年和2013年两次核爆的地震学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布设在长白山地区临时地震台站接收到的朝鲜核爆的波形资料,对2009年5月25日和2013年2月12日两次朝鲜核试验的地震学特征进行比较.震中距范围从145km到420km.采用P/S型谱比值方法识别朝鲜核爆,通过与2009年3月20日长春地震和2013年1月23日沈阳地震事件的比较,表明在频率大于3 Hz时P/S型谱比值能够有效识别发生在中朝边境地区的地下核试验.选定参考台站,利用区域震相Pg波的振幅谱比值计算朝鲜核爆至各台站路径上的相对衰减.结合介质速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白山地区衰减情况,为进一步研究长白山地区衰减层析成像提供初始模型.  相似文献   
6.
普查区位于辽宁省岫岩县三家子镇王家店村,经前人研究,区内构造活动强烈,是金、铅、锌等矿产重要的成矿区,为了分析普查区成矿地质及地球化学条件,对普查区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根据测试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显示Au、Sb、Bi、Cu、Mo、Zn、As、Pb元素相对富集成矿的可能性较高;并通过计算各元素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共圈定单元素异常204处,其中Au异常27处,Sb异常25处,Bi异常21处,Cu异常17处,Mo异常39处,Zn异常20处,As异常32处,Pb异常23处,依据地质条件及元素异常特征,初步划分出找矿靶区3处,其中Ⅰ级靶区2处和Ⅱ级靶区1处。  相似文献   
7.
微震技术与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震,是指微小的震动.在不同应用领域微震大小的尺度划分也各不相同.对于这种微小的地震信号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金属矿山、油田、火山和地震预报等.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微震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地下工程当中,如油田开发、矿山的安全生产、隧道的施工建设、水库大坝的选址等诸多方面,并逐渐工程化、系统化,形成实时监测微震的可视化系统.此外,利用自然界大量的微震现象,可以通过震源定位、速度和衰减成像等方法研究大断裂、火山活动、地震的发生发展趋势以及震源机制等.本文总结了各类微震技术与方法,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另外分类整理了微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分析其不同应用领域下的微震时频率域特征和研究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微震技术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工程生产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震级-频度分布(FMD)是地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经验公式之一,相关系数b是构造学和地震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因子,具有表征前震和余震的特性。辽宁省地震多发生在金州断裂附近,自1975年海城7.3级地震发生后,与金州断裂交汇的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开启活跃模式,其东南端岫岩附近在1999年又发生5.6级地震。近年来盖州附近地震活动也在增强。因此,本文利用b值空间分布特征对海城及其邻区的应力分布特点进行研究。震源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b值计算,双差定位后的数据与常规目录相比具有更高的精度,但是完整性有一定下降。本文收集了中国地震台网1981—2005年的辽宁省地震目录,并进行双差定位,比较分析了常规目录数据和双差数据的b值分布差异,认为在地震密集区,双差定位后的数据可以被用来获得更准确的b值。对主要研究区进行网格划分,使用双差数据,得到b值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b值为0.6~1.8,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岫岩和盖州震区具有较低的b值,意味着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浑河震区与海城河—大洋河断裂东南方向具有较高的b值,说明该区域未来发生大地震的概率很低;与金州断裂交汇区域的b值在1.0附近,说明该地区应力暂时处于稳定状态,未来具有较低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