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9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汶川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M8.0主震是一个主压应力轴NW-SE的逆倾滑型的地震,而之后的余震震源机制解有的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有的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南至北逐步变成走滑型地震.主震和同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的部分余震,在构造应力场直接作用下,龙门山推复体向四川地块逆冲,致使在逆断层的上下盘之间的断层面上产生粘滑而发生逆倾...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地震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于十二月十二日在番禺召开 ,来自 30多个单位的 8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岳明生、省地质勘察局局长、省民政厅、省科协有关领导应邀出席了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大会讨论并通过了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广东省地震学会章程》修改稿 ,选举韩黎珍为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黄剑涛为常务副理事长 ,王正尚、陈云长为副理事长、缪维成为秘书长 ,杨马陵等 8人为常务理事 ,蒋维强等 35人为理事。新当选的理事长韩黎珍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开创广东省地震学会工作新局面”的报告 ,她说 :…  相似文献   
3.
陈玉桃 《华南地震》2007,27(1):103-104
广东省地震学会五届一次理事会议2007年1月23日在恩平市召开,会议由理事长韩黎珍主持,约3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2005~2006年学会工作。学会紧紧围绕年度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会跨行业、跨学科,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增强与会员单位的互动,交流及优势互补,促进地震及其相关学科的共同繁荣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各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阳江Ms 4.9地震活动特征、影响场及应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9月17日阳江Ms4.9地震进行总结。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属1969年阳江Ms6.2主震后的晚期强余震,北东东向的平冈断裂和北西向的洋边海断裂是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具有逆冲特征,这次地震的震感范围大,影响波及面广,震中烈度达Ⅵ,造成了一定破坏。震前1个月至临震微震(ML〈1.0)频度密集,部分前兆台站出现中期和短期异常。文中最后概述了地震前后的应急对策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地震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于五月十九日在广州召开,来自30多个会员单位的6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省民政厅、省科协、省地震局有关领导应邀出席了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6.
陈玉桃 《华南地震》2009,29(2):130-131
广东省地震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于五月十九日在广州召开.来自30多个会员单位的6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省民政厅、省科协、省地震局有关领导应邀出席了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7.
地震与海啸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海啸是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之一,简要介绍了海啸的成因、分布、量度、传播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并就国际及我国如何加强海啸监测,联合建设预警预报系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南海地震与海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海啸的形成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有深海盆地,可以容纳巨量海水;二是海底地形隆起与拗陷反差强烈;三是存在倾滑型活断层,可发生6级以上倾滑型的地震。查南海及其周边地形地貌,北西南三面都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又是平坦的深海平原,都不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条件,惟独东侧马尼拉海沟才具备产生地震海啸的条件。南海地壳属于大洋型地壳与大陆型地壳之间的过度类型。其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不同地段具有明显差异。北部为拉张型,南部为挤压型,西部为剪切型,东部为俯冲型,中部是扩张型。按断裂展布方向可分为NE向、NW向、EW向、SN向4组;按断裂切割深度,可分为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这些断裂多数为活动断裂,而东缘俯冲型断裂又是发震断裂。从地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分析,南海北、西、南以及中部都不具备引发地震海啸的条件,只有台南—菲律宾地震带东西两侧的贝尼奥夫带发生的倾滑型或具倾滑分量的走滑型6级以上地震,才有可能引发海啸,并可能对南海及我国东南沿海诸省以及港澳地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玉桃 《华南地震》2001,21(3):68-7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目前全国互联网用户已达225O多万,且每天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如何利用互联网服务于我们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在互联网上构建宣传信息服务系统,开辟网上宣传阵地,就此谈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