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黑脊倒刺鲃线粒体DNA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是分布于中国南方各水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鱼类.文中对来自赣江、九龙江、漓江等3水系的瑞金、长泰、桂林等3个黑脊倒刺鲃种群共61个样品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mtDNA cyt b)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全长(1 141 bp)cyt b 共检测到45个变异位点,61个样品分属16个单倍型,与其它鲤科鱼类比较,黑脊倒刺鲃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低.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及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瑞金和长泰种群没有显著遗传差异,而它们与桂林种群存在显著遗传分化,提示黑脊倒刺鲃可能存在多个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匙吻鲟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温度下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的胚胎与仔鱼发育。结果表明,26℃时,匙吻鲟胚胎发育到大卵黄栓期全部死亡;在15~24℃范围内,胚胎均可孵化出膜,孵化时间与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22℃,最佳温度为20℃,生物学零度为12.30℃。卵黄囊期仔鱼历时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6~22℃范围内,温度对卵黄囊期仔鱼生长的影响极显著(P<0.01),22~24℃影响不显著(P<0.05)。在22~26℃范围内,仔鱼生长的差异不显著(P<0.05),成活率低,且畸形率极显著地高于16~20℃(P<0.01)。匙吻鲟仔鱼早期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20℃,温度过高是造成仔鱼畸形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黑脊倒刺喜巴(Spinibarbus caldwelli)是分布于中国南方各水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鱼类。文中对来自赣江、九龙江、漓江等3水系的瑞金、长泰、桂林等3个黑脊倒刺喜巴种群共61个样品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mtDNA cyt b)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全长(1141bp)cyt b共检测到45个变异位点,61个样品分属16个单倍型,与其它鲤科鱼类比较,黑脊倒刺钯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低。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及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瑞金和长求种群没有显著遗传差异,而它们与桂林种群存在显著遗传分化,提示黑脊倒刺啻巴可能存在多个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5.
铜离子对鳗池优势藻生长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四尾栅藻(Scendesmus quadricauda)4种鳗池常见优势藻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铜浓度对4种藻生长、生理变化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对铜比较敏感,40~640μg.L-1对微囊藻的抑制作用随铜浓度升高越来越显著,而该浓度范围的铜对于小球藻和四尾栅藻则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4种藻的竞争实验中,对照组中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占优势,40μg.L-1和640μg.L-1浓度中小球藻和四尾栅藻逐渐占优势,当浓度达到1 280μg.L-1时,4种藻均受抑制.SOD和MDA的检测结果显示,随着铜浓度的上升,4种藻的SOD酶活力先升后降,说明低浓度铜胁迫会导致抗氧化酶活性上升,活性氧清除能力加强,随着铜浓度的不断升高胁迫加剧,藻细胞内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受到干扰,SOD活力开始下降,细胞膜过氧化作用增强,MDA含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呈南北向线性分布且穿过鄂尔多斯地块的129个流动台站远震记录,获取了20267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通过叠加转换点相同的接收函数,提取了可靠的P-S一次转换波和多次波到时,进而确定了南北向横跨鄂尔多斯地块剖面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分布.同时,利用单台速度-密度跃变(δβ-δρ)扫描叠加方法确定了Moho面速度和密度跃变.结果显示:秦岭—渭河盆地下方具有较薄地壳、低波速比(1.66~1.72)以及相对较小的密度跃变(4%~10%),表明该区域地壳主要以长英质酸性岩石为主,引起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下地壳拆沉;鄂尔多斯南部地壳较厚(41.4±1.3km)、波速比较高、速度跃变相对较小(14%~23%),主要原因可能由青藏高原的挤压增厚导致;鄂尔多斯北部波速比较高(1.87)、速度跃变较大(19%~29%)、密度跃变较小,推测鄂尔多斯北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较大波速比可能是部分熔融与沉积层共同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