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6篇
测绘学   9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4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程地下水动力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道 《内陆地震》2002,16(3):213-223
对新疆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的动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在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的震时和震后 ,多井水位、水温、流量出现大量异常变化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震波的同震振动效应和震后阶跃变化。其中乌鲁木齐 10号井的地震波效应双振幅最大 ,为 185 mm,持续时间达 2个小时 ;0 4井水位阶跃上升幅度较大 ,为 0 .12 5 m,且具有不可逆特征。另外 ,对比了新疆及邻区 7级以上地震北天山地下水的震后效应 ,讨论了地下水远程效应与井震距离的关系以及阶跃异常的幅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认为乌鲁木齐地区的年降雨、年气温对新 0 4号井、新 1 0号井水位和新 1 0号泉流量没有明显干扰。新 0 4号井、新 1 0号井和新 1 0号泉的震兆特征是 0 4号井水位为负异常 ,1 0号井水位、1 0号泉流量为正异常 ,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观测点所处的构造环境有关。预测了新疆及邻近地区未来一年或稍长一段时间内有发生 7级左右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吉姆.  AB 《内陆地震》1997,11(1):88-96
哈萨克斯坦地震活动造山带由从南东环绕年轻板块─—图兰板块和哈萨克地质构造的山体构成。仅在最近的107年这里发生了10余次强烈的破坏性的M≥6.5级的地震。因此,最近20年进行的地震研究的方向是查明地震活动与地壳构造系统和构造过程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最重要的地震构造问题是确定强烈地震的地点,同时确定在“地点”下面的无论是区域的还是局部的震源分布。地震的构造研究还包括一系列问题:区域地震活动性、加固地基、新构造运动、最新构运、古地震断层、查明估计地壳地震势能的定量标准等等。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基础的可比性和造山带的地震断层,根据地质条件估计了地壳的地震势能;认为,地震构造图可以作为估计地震危险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地壳形变的研究在评估地震危险性和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地震预报试验场地壳形变观测包括大地测量、GPS卫星观测、光测距仪、形变仪和倾斜。大地测量和卫星测量形变值为10-4~10-5单位,光测距形变为10-7单位,形变计达10-8单位。根据大地测量资料,预测卡什切克、契里克和扎拉纳什—丘普三个地区有地震危险。此地区地表垂直运动速度与过去比较现在达到了最大值,约5mm/a,而通常为2~3mm/a。1992~1995年GPS卫星测量资料也证实伊塞克湖南部的水平和垂直形变增高。根据土尔根站和伊日维什特科维依站形变观测资料的谱分析结构认为,形变值的周期成分既反映了外在因素(气压、气温、降水)又反映了内在作用的异常变化。1978年3月25日扎拉纳什—丘普地震时各条测线形变就出现异常高值。前兆异常可达10-5单位,震中距超过50km。异常时间表现在震前1个月内。  相似文献   
6.
新疆独山子泥火山喷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道  李茂玮 《地震地质》1997,19(1):15-16
1995年7月新疆独山子泥火山突然喷发。对该泥火山活动的特征做了详细研究,分析了泥火山重新活动的地质构造条件和流体动力地质作用,认为泥火山活动造成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可能性不大,与地震活动之间有一定成因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道 《内陆地震》2004,18(1):45-55
重点分析了新疆及边邻地区1980年以来6次7级以上地震前后北天山地下流体动态异常资料,其中3次地震前地下水有短期前兆异常变化,震时同震地震波效应普遍存在,震后异常十分突出且幅度大;以水位为主的水动力学效应反映了大区域应力调整过程具有不可逆特征。水文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不敏感。讨论了地下水远程效应与井震距离的关系以及阶跃异常的幅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在清理乌鲁木齐小区域井网地下水位资料和新疆某些油井动态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震例的分析,探讨了本区地震前地下水动态异常的基本特征。认为,地震前地下水动态短临异常是明显的;异常仅仅出现在震源附近的有限区域;异常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下降型和喷涌型。最后,对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与地下水异常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