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中南部悬浮物海洋调查资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悬浮物 (SPM)的研究目前已引起诸多学者关注。作者利用 1998和 1999年的中德合作海洋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 :研究悬浮物与透明度的关系 ;研究悬浮物与浊度的关系 ;估计海底剪切速度。并为研究悬浮物输运提供资料和作前期研究  相似文献   
2.
依据黄、东海环流的的动力学模型 ,运用“流速分解法”对黄、东海正压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冬季黄海正压环流主要受风应力影响 ,基本形态为黄海暖流由济州岛西南进入南黄海中部 ,其东西两侧分别为两支向南流动的沿岸流 ;夏季主要受到潮致体力的影响 ,为一逆时针涡旋。东海环流主要是边界力作用驱动的结果 ,东海黑潮、台湾暖流和对马暖流较稳定。冬季风应力对东海环流表层流场有消弱作用 ,在夏季则有一定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0年夏季莱州湾生态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依据 2 0 0 0年夏季 8月 2 9日至 9月 2日莱州湾的 1次综合性生态环境调查资料 ,给出了表、中、底 3层的平均温度、盐度、主要营养盐浓度及其比例和叶绿素 a浓度 ,分析了莱州湾的温盐结构、主要营养盐和叶绿素 a的分布特征。由于莱州湾的水深较浅 ,各要素的垂直分布都比较均匀。生态环境要素的水平分布表现为小清河口为高温、低盐、高营养盐和高叶绿素 a浓度区 ,小清河口东测的湾顶区域为高温、高盐、相对低的营养盐和叶绿素 a浓度区。此次观测到的盐度较 1997年以前有明显升高。莱州湾各层平均的 N/ P和 Si/ N分别为 16.73和 1.67,都比 1998~ 1999年渤海中部的值大 ,但 N/ P比 1992 ,1995和 1996年莱州湾的 N/ P明显偏低。叶绿素 a浓度与硅酸盐浓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α=0 .0 1) ,表、中、底 3层叶绿素 a浓度同硅酸盐浓度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4 ,0 .68和 0 .67  相似文献   
4.
地形变化对青岛地区风暴潮灾影响的一次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文胜  孙文心 《海洋预报》2002,19(1):97-104
本文以8509台风为例,模拟了因地形变化而对青岛地区风暴潮灾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胶州湾口外局部地形变深,在8509台风的情况下,风暴增水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增加,而且对底层风暴潮流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PDA的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网观测软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自动化网观测软件的具体开发过程,介绍了软件系统所实现的主要功能,获得了可靠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6.
因民铜矿发育两种金矿化类型:一是铜矿的伴生金;二是热液构造蚀变岩型。化探样品分析结果显示,金矿化主要赋存于金箔箐断层上、下盘的角砾状蚀变岩内,空间上受岩性和断裂构造的双重控制。邻区拖布卡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本区相似,在成矿地质年代上作以类比推测,认为喜马拉雅期是主成矿期。另外通过对光片镜下和化探原生晕样聚类分析研究,发现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具明显的多期多阶段性及热液特征。  相似文献   
7.
航空影像分割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最小支持向量机LS-SVM用于航空影像的分割,讨论了不同核函数对分割结果的影响和稀疏化处理对决策函数的影响。试验表明了LS-SVM方法用于航空影像分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The response of low‐ductility reinforced concrete (RC) frames, designed typically for a non‐seismic region, subjected to two frequencies of base excitations is studied. Five half‐scaled, two‐bay, two‐storey, RC frames, each approximately 5 m wide by 3.3 m high, were subjected to both horizontal and/or vertical base excitations with a frequency of 40 Hz as well as a lower frequency of about 4 Hz (close to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using a shake table. The imposed acceleration amplitude ranged from 0.2 to 1.2g.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s differed under high‐ and low‐frequency excitations. The frames were able to sustain high‐frequency excitations without damage but were inadequate for low‐frequency excitations, even though the frames exhibited some ductility. Linear‐e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can predict reasonably well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under high‐frequency excitations. As the frames were not designed for seismic loads, the reinforcement detailing may not have been adequate, based on the crack pattern observed. The effect of vertical excitation can cause significant additional forces in the columns and moment reversals in the beams. The ‘strong‐column, weak‐beam’ approach for lateral load RC frame design is supported by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古地震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乌加河段断层地貌研究,并结合前人对断裂带断裂活动性的工作,分析得到乌加河活动断裂段晚更新世晚期(距今1.445~2.234万年)以来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48~0.75 mm/a,全新世早中期以来(距今5 570~8 830年)平均垂直位移速率是0.56~ 0.88 mm/a.利用5个探槽中揭露的古地震现象,结合前人对该断裂带古地震的研究结果,分析确定出2.7万年以来,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乌加河段共揭露出5次古地震事件,重复间隔约为4 300~4 400年.距今8 000~9 000年之间可能为一个古地震丛,而距今1~2万年之间可能遗漏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对比断层陡坎的高度与探槽中揭示出古地震事件的位移和,以及由断层平均位移速率和一次事件的位移得到古地震的重复间隔,得到阿拉盖兔探槽中缺失了3次古地震事件,整个活动断裂段上可能缺失了两次古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0.
夯扩桩半模夯扩试验及夯扩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荣  俞季民 《岩土力学》1996,17(2):16-22
设计了夯扩桩半模夯扩试验,采用读数显微镜直接测读上体质点位移,获得了不同密度的均匀砂土中砂粒的位移,由此确定土体的位移场和密度场。借鉴魏西克(Vesic)球形孔穴膨胀理论和梅耶霍夫(Meyerhof)塑性剪切理论,结合模型试验成果,对夯扩机理作了探讨,并定性地提出了夯扩机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