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滨里海盆地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滨里海盆地内充填了巨厚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物。在剖面上可分为三套地层组合,即盐下层系、含盐层系和盐上层系。盐下层系为下古生界-下二叠统,包括巨厚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在泥盆纪-早二叠世,滨里海盆地周缘广大地区普遍发育碳酸盐岩,在许多古隆起上还发育生物礁体,说明这一时期盆地的滨、浅海地带具有浅、清、暖的沉积环境,盆外陆源碎屑供应较少。含盐层系为下二叠统上部孔谷阶。早二叠世中-后期由于持续构造抬升,盆地气候变得干旱,海水变浅,潮上带蒸发环境发育,以致这一时期广泛发育盐类沉积,形成含盐层系,主要由盐岩和硬石膏层构成,并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盐丘构造。盐上层系为上二叠统-第四系。晚二叠世-三叠纪盆地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海侵,为浅海陆棚环境,局部为海陆过渡三角洲相。侏罗纪-白垩纪在总的浅海陆棚环境下,盆地不同地区也形成了湖泊和瀉湖环境。晚二叠世以后形成的盐上层系沉积,主要为碎屑岩,在局部地区有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2.
SHRIMP U-Pb zircon age, geochemical and Nd isotopic data are reported for the Neo-proterozoic Guandaoshan pluton in the Yanbian region, SW Sichuan. This pluton is of typical I-type granite and emplaced at (857 ± 13) Ma. Geochemical and Nd isotopic characters suggest that the pluton was generat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pre-existing, young (late Mesoproterozoic to early Neo-proterozoic) low-K tholeiitic protolith within an intraplate anorogenic setting. The Guandaoshan pluton probably records the earliest magmatism induced by the proposed ca. 860–750 Ma mantle superplume beneath the supercontinent Rodinia.  相似文献   
3.
5′-硝基水杨基荧光酮与锆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008~010mol/LHCl介质中,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存在下,Zr(Ⅳ)与5′_硝基水杨基荧光酮(5′_NSF)发生显色反应,形成1∶4的桔红色络合物,λmax=540nm,ε为146×105L·mol-1·cm-1,Zr(Ⅳ)含量在0~05mg/L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氧化铝及陶瓷釉料中锆的测定,结果与ICP_AES法相符,RSD(n=5)在13%~37%。  相似文献   
4.
对近代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浅源强震空间分布的大尺度不均匀性进行研究,得出:(1)该区存在4个主要的高地震活动区,即华北地震区(30°~42°N)、东南沿海地震区(19°~25°N)、南北地震区(缅甸—中国—蒙古)和中亚地震区(帕米尔—天山—贝加尔湖);(2)这4个地震区与该区周围板块(欧亚板块与北美—太平洋—菲律宾海—印度板块)之间边界上地震耦合强度大的段落大致垂直;(3)作用于板块边界不同段落上的应力水平差异,可能是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板内近代大尺度强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腾冲火山区S波速度结构接收函数反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腾冲火山区临近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俯冲的边界,火山活动与构造环境关系密切.采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的方法揭示了该区域的深部结构特征. 结果显示, 腾冲火山区S波低速结构明显受到NE向大盈江断裂的影响,断裂的南部存在明显的S波低速构,断裂的北部低速结构不十分明显.火山区存在浅部的低速结构,低速结构与地震活动性存在对应关系.证实了低速结构是火山区热活动的直接因素, 并认为腾冲火山区存在再次活动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The Zhangjiakou–Penglai seismotectonic zone (ZPSZ) l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and extends along the Zhangjiakou–Beijing–Tianjin–Bohai Bay–Penglai–Yellow Sea. It is about 900 km long and some 250 km wide in a northwest direction. The great Sanhe-Pinggu (MS=8.0) earthquake occurred on September 1679 and the Tangshan (MS=7.8) earthquake on July 1976 caused serious economic and life losses. According to some differences in crust structure and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the ZPSZ is divided into western and eastern segment by the 117°E line for study on long-term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An analysis of Gutenberg–Richter's empirical relation of earthquake-frequency and time process of historic and recent earthquakes along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egments shows that the earthquake activity obeys a Poisson process, and these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earthquak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MS=6.0–6.9 is 0.77–0.83 in the eastern segment and the earthquak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MS=7.0–7.9 is 0.78–0.80 in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ZPSZ during a period from 2005 to 2015.  相似文献   
7.
顾及拓扑与尖角的分类矢量数据分组压缩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现有拆分重组法对存在复杂内环以及复杂相交岛屿多边形的分类矢量数据的压缩结果中包含裂缝、重叠及大量尖锐夹角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顾及拓扑一致性与尖角的分组压缩方法。依据分类矢量数据中多边形与多边形及其内环的相交关系对矢量矢量数据分组,以修正后拆分重组法结合直接分割法和间接分割法对分类矢量数据分组压缩,压缩结果中不存在裂缝与重叠现象,维护了分类矢量数据的拓扑一致性;通过取回尖角点前后被删除的点,解决了压缩结果中尖角过多的问题。以Landsat8遥感影像分类矢量数据实验验证了文章算法,并与直接分割法、间接分割法、拆分重组法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由岩体失稳讨论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国民  傅征祥 《地震研究》1990,13(3):215-222
断层带应变弱化——失稳的地震模式表明,岩体失稳不仅取决于作用的应力水平,而且决定于应变弱化阶段中环境刚度和岩石刚度的相对大小。该模式可能被应用去解释实际观测中出现异常,而其后不发生地震活动的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9.
龙胜地区镁铁质侵入体: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镁铁质侵入体进行了单颗粒锆石U-Pb年代学和Sm-Nd同位素示踪研究。结果表明:镁铁质侵入体是起源于长期亏损地幔源区的岩浆在760Ma侵位结晶的产物,其侵位过程中遭受地壳物质的混染。该年龄结果限定了丹洲群地层的沉积上限年龄,并为龙胜地区不存在蛇绿岩套的认识提供重要的年代学制约。镁铁质岩浆的形成、侵位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825Ma裂解之后的另一次裂解事件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余震活动深度分布及其流变学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傅征祥 《中国地震》1996,12(2):147-154
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1966年以来发生的5次大地震(Ms≥7.0)的余震活动深度与地热流的关系。研究表明,地热流较高的震源区,余震活动深度分布较浅,并且得出余震深度分布受地壳内部岩石脆性-韧性转变深度的流变学特征控制的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