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4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针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以往第三纪地层层位难以划分且与目前油气勘探的深入不相适应的现状,依据山前露头、单井典型的剖面,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或生趣地震剖面综合了以塔西南坳陷、巴楚凸起、塔中低凸起为范围的区域地震大剖面,按照地震资料地层解释的原理,进行了横向区域追踪,并对塔西南坳陷地层层序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经反复追踪、对比、村定,准确地划分出了坳陷及其邻区第三系各地层层位,纠正了地层对比划分中的错误并改变了  相似文献   
2.
在油气近源富集的大背景下,仍有部分油气在远离烃源区被发现。对于这部分油气藏如何进行合理的解释?其与烃源区内油气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有何不同?本文根据油藏(圈闭)—烃源的空间配置和成藏联系,将其分为源内、源边和源外三种类型。与源内相比,源外有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机制。源外成藏虽较源内苛刻,但在一定的条件仍然可以局部富集形成大油气田。以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凸起春光油田为实例进行典型解剖,提出生烃凹陷丰富的烃源、高效的输导体系和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是其得以源外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源外地区作为一个新的勘探领域,具备很大的拓展潜力和空间。在油气勘探中,应注意源外成藏的可能性,并采取针对性的以输导条件为核心的研究思路开展源外地区的油气勘探评价。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塔西南坳陷下第三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岩心的描述、镜下观察和物性分析,结合测井资料解释和测试成果,论证了该套储集层基质孔隙总体较不发育,构造裂缝是改善储集性能和形成高产油气流的控制因素。在分析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下第三系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产生机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塔西南坳陷西部的褶皱和断裂带、东部的山前构造带前缘和麦盖提斜坡均是构造裂缝发育区,可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优势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4.
根据岩石学特征、物性、毛管压力参数及测井解释综合分析结果,巴楚凸起及麦盖提斜坡东部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砂岩储集层为Ⅲ类储集层。皮1井位于三角洲前缘及前三洲亚相位置,发育有较厚砂体,并有较好储集性能。预测在玛参1、山1井西侧及南侧的麦盖提斜坡较大范围,具有与皮1井相同的沉积环境,应形成类似皮1井的砂体及储集性能。麦盖提斜坡砂体的发育对在麦盖提斜坡上寻找岩性油气藏个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