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产于东天山地区的黄山—镜儿泉韧性剪切带中,大地构造上属中亚造山带东天山觉罗塔格岛弧带。该铜镍矿所在的黄山东镁铁—超镁铁岩体呈纺锤状侵位于晚石炭世火山岩中,其边部发生了与区域剪切带总体走向一致的强烈糜棱岩化作用。矿床中的部分矿体发生强烈韧性变形,其中17号矿体完全产于韧性变形带内,岩石和矿石都发生了强烈的破碎和蚀变而形成矿石糜棱岩。在上述韧性变形带内,还发育一定规模的网脉状和细脉状富铜碳酸盐—硫化物脉。论文在野外地质和构造形迹观察的基础上,对黄山东矿床不同类型的矿石开展了细致的显微岩相和矿相学观察,识别出三种类型矿石:原生矿石、强烈变形矿石和热液叠加矿石。海绵陨铁结构的原生矿石中,脉石矿物几乎不发生蚀变和变形,矿石矿物仅发生脆性破裂;强烈变形矿石中,脉石矿物和矿石矿物均发生强烈变形,主要以纤闪石的波状消光和膝折、金云母的书斜构造、磁黄铁矿的定向拉长为特征;热液叠加矿石中的磁黄铁矿普遍发育颗粒的扁平化、重结晶,局部可见磁黄铁矿的退火平衡结构。黄山东铜镍硫化物矿床的侵位与变形时间与区域黄山-镜儿泉剪切带的韧性剪切作用时间相一致。岩体冷却过程经历的强烈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不但造成矿石矿物的强烈韧性变形而形成矿石糜棱岩,还使伴生脉石矿物发生细粒化和热液蚀变,释放出流体和成矿元素,并叠加于变形的矿石和岩石之上,从而形成了网脉状和细脉状矿体。黄山东铜镍矿的原生硫化物固熔体铁含量较高,因而在硫化物熔体结晶过程只形成六方磁黄铁矿而无伴生单斜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在热液叠加过程中,流体沿边缘和裂隙面交代早期六方磁黄铁矿,形成单斜磁黄铁矿反应边。本次研究还发现六方磁黄铁矿形成的新机制:即在高硫逸度和高氧逸度的条件下,随着体系温度的降低,单斜磁黄铁矿可从热液六方磁黄铁矿中出溶形成呈叶片状单斜—六方磁黄铁矿交生体。  相似文献   
2.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主要呈层状、脉状及不规则状三类矿体产于绿片岩相的片岩、大理岩及其过渡带中。赋矿围岩的原岩主要为晚奥陶世滩间山群的浅海相基性—酸性火山-沉积岩。前人对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存在SEDEX、VMS 和变质叠加的喷流沉积矿床等诸多争议。根据矿石宏观特征和显微组构,文章将锡铁山矿床中层状矿体中的黄铁矿分为胶黄铁矿(Py-I)、他形黄铁矿(Py-II) 和半自形—自形黄铁矿(Py-III) 3 种类型,分别代表了原始沉积型黄铁矿、低程度重结晶黄铁矿和高度重结晶的黄铁矿。使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 分别对这三种类型黄铁矿进行了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表明三者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y-I 中富含Cu、Pb、Zn、Co、Ni 等成矿元素,Co/Ni比值大于1,并具有相对平滑的时间-空间信号曲线。这表明Ni、Co、As 可能以固溶体形式赋存于Py-I 晶格之中,Cu、Pb、Zn 等元素可能以纳米级矿物微粒存在于Py-I 晶格缺陷中。Py-II 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明显低于Py-I,LA-ICP-MS 时间-空间信号曲线表现为多个“尖峰”,暗示着这些元素以微米级矿物包裹体形成存在。Py-III 中微量元素含量极低,甚至低于检测限,除了个别测试点以外。根据上述元素的赋存状态和组构特征,笔者认为Py-I 是火山活动海底喷流沉积过程中形成的,Py-II 和Py-III 则是由Py-I 经后期不同程度的成岩和变质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产物。结合近年来锡铁山矿床赋矿围岩岩相学、锆石U-Pb 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构造背景的研究结果,此次研究认为锡铁山矿床应属于VMS 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矿后的造山运动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矿体变质和成矿元素再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主要呈层状、脉状及不规则状三类矿体产于绿片岩相的片岩、大理岩及其过渡带中。赋矿围岩的原岩主要为晚奥陶世滩间山群的浅海相基性—酸性火山-沉积岩。前人对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存在SEDEX、VMS 和变质叠加的喷流沉积矿床等诸多争议。根据矿石宏观特征和显微组构,文章将锡铁山矿床中层状矿体中的黄铁矿分为胶黄铁矿(Py-I)、他形黄铁矿(Py-II) 和半自形—自形黄铁矿(Py-III) 3 种类型,分别代表了原始沉积型黄铁矿、低程度重结晶黄铁矿和高度重结晶的黄铁矿。使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 分别对这三种类型黄铁矿进行了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表明三者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y-I 中富含Cu、Pb、Zn、Co、Ni 等成矿元素,Co/Ni比值大于1,并具有相对平滑的时间-空间信号曲线。这表明Ni、Co、As 可能以固溶体形式赋存于Py-I 晶格之中,Cu、Pb、Zn 等元素可能以纳米级矿物微粒存在于Py-I 晶格缺陷中。Py-II 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明显低于Py-I,LA-ICP-MS 时间-空间信号曲线表现为多个“尖峰”,暗示着这些元素以微米级矿物包裹体形成存在。Py-III 中微量元素含量极低,甚至低于检测限,除了个别测试点以外。根据上述元素的赋存状态和组构特征,笔者认为Py-I 是火山活动海底喷流沉积过程中形成的,Py-II 和Py-III 则是由Py-I 经后期不同程度的成岩和变质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产物。结合近年来锡铁山矿床赋矿围岩岩相学、锆石U-Pb 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构造背景的研究结果,此次研究认为锡铁山矿床应属于VMS 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在成矿后的造山运动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矿体变质和成矿元素再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