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地震多点激励结构随机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多点地震激励简化为平稳向量随机过程,地对其时-空相关特性,采用两步相关谱展开,使相关向量随机过程转化为正交向量随机过程,通过结构振型分解法直接求得结构随机响应;进一步可计算各种响应功率谱密度。本文方法不仅考虑了结构的多点激励及行波效应,而且考虑了结构振型之间的相关性,计算过程简单,是结构随机振动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姚虞  刘天云  张建民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2):324-328,348
提出三维问题的波函数组合法求解不规则河谷的散射问题,应用到高面板坝动力有限元计算的地震动输入中,可以满足非一致输入的要求,并回避人工边界对外行波的反射问题。重点介绍三维问题的波函数组合法的理论推导和程序的算例验证,并给出将该方法应用到高面板坝地震动输入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航道冲淤分析过程及其可视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数据建模处理、空间分辨率设定、图形综合处理、显示重采样设置、分级设色处理等五个方面研究了航道冲淤分析可视化效果增强方法,并结合航道地形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可视化效果增强方法不仅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可视化方法中的锯齿效应、图斑零碎和色彩分布不均等现象,而且能更加清晰、直观、准确地表达航道冲刷与淤积的空间分布状态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在材料和模型实验中,试样内部位移场的精确量测对于加载过程中试样力学性质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基于能量最小化原理的弹性波CT成像频域有限元反演算法,并在波动方程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数值实验,利用估计位移场和实际位移场的偏差,得出包括密度ρ和拉梅常数λ在内的单元材料参数的更新梯度,进一步经过若干次正负反馈的迭代,实现试样参数的反演。该算法避开已有方法中求解参数更新梯度Jacobi矩阵的过程,计算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计算结果表明,在已知位移场的情况下,迭代更新λ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在已知部分节点实际位移的情况下,参数迭代效率与观测网格密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新的波函数组合法,将体波与面波特征函数组合求解不规则河谷地形在不同波型以不同角度入射的非一致位移输入问题.新方法严格满足不规则河谷散射表面自由条件,克服了目前波函数函数展开法不能完备表达二维不规则地形散射问题的缺点.数值算例表明波函数组合方法具有精确、稳定、计算量小的特点,可以应用于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的非一致输入问题.  相似文献   
6.
姚虞  王睿  刘天云  张建民 《岩土力学》2018,39(6):2259-2266
在多点输入方法和等价黏弹性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半解析的波函数组合法实现了面板堆石坝在非一致输入下的动力计算。从频域散射角度对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对比了非一致输入与一致输入下高面板堆石坝的动力响应,发现在采用基岩自由表面点的振动过程相同的对比标准下,非一致输入的整体动力响应较小;在面板坝防渗系统相对薄弱的止水结构附近,非一致输入的动拉应力最大值比一致输入的结果更大;非一致输入下大坝动力响应值的分布相比一致性输入呈现出中间小、周边大的特性。并基于波动理论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种类地震波入射角度对高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的影响,揭示了P波、SV波和SH波入射下高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规律:随着入射角的增大,SH波入射时,高面板坝动力响应强度基本不变; SV波入射时,存在一个临界角,当入射角在临界角左右时高面板坝动力响应强度急剧增大和减小,之前基本不变,之后一直减小;P波入射时,存在一个特征角度,在入射角小于特征角度时高面板坝动力响应强度基本不变,大于特征角度时高面板坝动力响应强度减小。  相似文献   
7.
小河尾水库是云南省文山州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承担着22万人饮水供应任务,长年受到渗漏病害问题困扰。文章在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提出小河尾水库岩溶渗漏水文地质条件的新认识:泥盆系坡折落组硅质岩和榴江组硅质岩构成南北两侧隔水边界,中间厚约40米的分水岭组灰岩构成渗漏条带,一NE-SW向压扭性逆断层F1构成西侧隔水边界,库水主要向东北侧渗漏。采用大功率充电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法2种物探方法探测岩溶渗漏管道位置和深度,并实施钻孔验证,综合分析水文地质调查、物探和钻探成果,认为在分水岭组灰岩与上部榴江组硅质岩、下部坡折落组硅质岩岩性接触带附近分别存在强岩溶渗漏带,并分析2处强岩溶渗漏带分布特征、规模和充填性质,为小河尾水库渗漏治理提供依据,为以后岩溶地区类似水库渗漏病害问题调查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航道冲淤分析过程及其可视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数据建模处理、空间分辨率设定、图形综合处理、显示重采样设置、分级设色处理5个方面研究了航道冲淤分析可视化效果增强方法,并结合航道地形数据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可视化效果增强方法不仅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可视化方法中的锯齿效应、图斑零碎和色彩分布不均等现象,而且能更加清晰、直观、准确地表达航道冲刷与淤积的空间分布状态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