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247篇
测绘学   127篇
大气科学   199篇
地球物理   155篇
地质学   616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资江是洞庭湖的第二大支流,其中上游锑(Sb)矿采矿冶炼工业发达,给资江下游及洞庭湖区带来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风险。以资江河口区为研究区,采集了132个农田土壤样品及7个资江水样,综合采用多种污染评价方法、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重金属进行了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表现为Zn>Cr>Ni>Pb>Cu>As>Sb>Cd,旱田土壤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除Pb外均高于水田。Sb、As、Cd为主要污染元素,Sb达到了中等污染和中等生态风险的程度,总体处于轻微-中等生态风险程度。资江水体Sb质量浓度较高,平均为10.51 μg/L。Sb主要来源于中上游的锑矿工业,受高锑质量浓度地表水灌溉、垃圾填埋场以及燃煤等人为活动的控制;Cd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城镇废水等人为活动;Cr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而Cu、Zn、As、Ni、Pb受成土母质和人为活动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2.
ICSED (Improved Cluster Shade Edge Detection) algorithm and other various methods to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detect edges on satellite data are presented. Error rate criterion is used to statistically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s of these methods in detecting oceanic features for both noise free and noise contaminated AVHRR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 IR image with Kuroshio. Also, practical experiments in detecting the eddy of Kuroshio with these methods are carried out for comparis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CSED algorithm has more advantages than other methods in detecting mesoscale features of ocean. 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window size of ICSED method to oceanic features detection is quantitative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
寒武-奥陶系太阳顶群是西秦岭南亚带最重要的含金-铀岩系,其主要由碳质硅质岩及碳质板岩组成,岩石中还保留了许多沉积组构,如块状构造,纹层构造,韵律构造,结核状构造等,根据岩石学,岩石组合,沉积组构,结合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认为太阳顶群岩石为被动大陆边缘陆海槽中的非补偿性沉积,形成于半深水的滞流水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根据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上库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裂隙岩体三维渗流数值模拟模型,计算分析了水库-岩体系统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各种运行工况下的上库渗漏量和渗流场的分布特征。将模拟计算区地下水流系统概化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三维稳定地下水流系统,综合利用压水试验得到的平均渗透系数值和统计学方法得到的渗透张量方向,获得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张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正常蓄水位运行工况下,整个库区均未进行防渗处理时,上库总渗漏量为5832.92m3/d,防渗后渗漏量减少了3571.27m3/d。  相似文献   
5.
螺旋藻多糖对给予环磷酰胺BALB/C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螺旋藻多糖(PS)对环磷酰胺(CY)引起的BALB/C小鼠造血功能等损伤的保护作用。当给小鼠CY时能同时给予PS时,就能大大减轻因给予CY经起的造血功能障碍;能明显减缓动物因使用CY的致的体重下降以及能明显减低因CY作用的死亡率,提示使用PS对预防或减轻化疗制剂的危害是具有明显作用的。为临床化疗、放疗病人使用PS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0010号台风“碧利斯”影响期间及其随后的恢复期中,厦门港湾中九龙江口和西港海域站表层海水总溶解砷(TDIAs)、As^3 含量和As^3 /As^5 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两站TDIAs和As^5 含量均比非台风时期呈数倍增加,经10d后仍未恢复到非台风时的水平。As^3 含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波动较大。文中还对观测期间影响溶解无机砷含量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利用ARC/lNFO建立S-57数据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数字海图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是发展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在世界范围内提供安全可靠的商业化数字海图产品的重要前提。S-57是国际海道测量组织(IHO)颁布的国际通用的数字海道测量数据传输标准,该标准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用来进行数字海图数据的传输。本文介绍了海图数据库建设中对S-57的一些研究情况,提出了如何利用ARC/INFO)平台建立S-57数据体系的参考模式,并对未来电子航海图(ENC)生产和质量检测流程的建立模式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志刚  李程  李欢  王国松 《海洋通报》2020,39(2):272-280
近些年,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油需求逐年增长,同时海上溢油事故发生的风险也在加剧。海上溢油会严重破坏海洋环境,危害我国经济发展,加强溢油漂移扩散预报研究能够为海上溢油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发了海上突发事件应急一体化预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基于GIS平台研发,能够在二维电子海图基础上叠加相关的海洋环境动力要素信息,模拟溢油扩散和漂移态势,同时计算剩余油量,估算溢油面积以及岸线吸附程度等。2013年11月22日,山东黄岛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故,造成大量原油溢入胶州湾。本文利用该系统结合高分辨率大气模型WRF的三重嵌套技术和海流模型SELFE的非结构化网格加密技术,对事故溢油漂移扩散开展了预测工作。预测结果显示,油污受胶州湾内往复流的影响极大,72 h后,胶州湾内外大部分海域都将存在油污,主要集中在黄岛沿岸海域、团岛及浮山湾附近,预测扫海面积为70.32 km2。经海事部门高分辨率卫星观测结果印证,系统模拟的溢油分布较为合理。该系统的业务化应用为相关海上溢油污染应急工作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松辽平原区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地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数据,结合实地地质调查、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cence, OSL)测年及孢粉数据,从地层、新构造和沉积环境等角度阐述了松辽平原晚更新世晚期湖积环境的形成与变化,提出了松辽平原晚更新世晚期湖积环境或湖积物质是区内荒漠化形成与发展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NDVI变化的三江源生态环境演变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1 km分辨率的1993年NOAA/AVHRR、2000年和2006年MODIS NDVI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变化强度参量分析三江源地区NDVI的空间变化规律,结合源区内温度、降水、湖泊和湿地变化等调查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综合研究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在1993-12000年和2000-2006年,三江源地区NDVI下降区域面积分别占源区总面积的50.73%和23.85%.三江源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环境恶化严重,NDVI下降强烈,随着2000年8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该区环境治理取得良好效果,源区NDVI呈现稳定、轻微增加趋势,但局部地区仍存在NDVI下降趋势.综合分析温度、降水、湖泊、湿地和NDVI的变化状况表明,三江源环境变化存在显著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