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珠江口盆地裂后期断裂作用对新近系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但人们对其发育特征及动力学演化规律的认识一直不够.利用钻井约束的高精度三维及二维地震资料对珠一坳陷裂后期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一坳陷裂后期存在南海期和东沙期两期断裂作用,从南海期断裂作用到东沙期断裂作用,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以及动力学机制均发生了转换.南海期断裂作用具有从南向北迁移的特征;而东沙期断裂具有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两期断裂都以伸展为主,其中东沙期断裂具有微弱扭性特征.南海期断裂区域伸展方向为NNE10°~15°,东沙期为NNE20°~25°,区域伸展方向发生了5°~10°的顺时针偏转.南海期断裂作用发生于南海同扩张期,可能与南海扩张期间北部陆缘残留的伸展作用有关.东沙期断裂作用形成于南海后扩张期的东沙运动,该时期区域主应力轴σ2方向与吕宋岛弧和欧亚大陆的挤压碰撞方向一致.东沙期断裂特征进一步证实了东沙运动是中中新世以来吕宋岛弧与欧亚大陆碰撞的结果.研究结果对整个南海地区裂后期南海运动与东沙运动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田巍  何敏  杨亚娟  刘海伦  袁勋  吴森  朱定伟  梅廉夫 《地球科学》2015,40(12):2037-2051
边界断裂控制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格局,不同边界断裂联接模式对不同类型盆地演化具有差异性.基于井控高精度3D地震资料,通过对边界断裂几何学特征描述和“四级小层”刻画,结合裂陷Ⅰ幕边界断裂不同区段的活动差异性以及与沉积中心迁移的空间匹配关系,剖析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边界断裂的形成和演化.惠州凹陷北部边界断裂始新世早期分段孤立发育,逐渐以纵向和横向双向联接的模式发展.纵向联接为断层软联接和硬联接复合联接和转换,形成转换斜坡和横向背斜,控制凹(洼)陷的结构与演化,制约沉积中心及层序的迁移.横向联接表现为转换斜坡内横向断层的多阶段联接,联接过程可划分为孤立正断层、同向叠置及硬联接3个阶段,控制转换斜坡带内沉积体系的发育和展布.研究给出了一个裂陷盆地边界断裂时空演化、复合联接和转换模式的独特案例,对丰富裂陷盆地边界断裂及其与沉积层序、凹陷演化和区域动力学机制的响应关系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复杂沉降区的沉降历史,运用井控30条骨架剖面和EBM盆地模拟系统,分析惠州凹陷北部新生代沉降史,探讨裂陷期与拗陷期沉降作用时空差异及其主控因素,研究了区域性岩石圈地幔对沉降作用的宏观影响,并探索了局域性复杂构造格架及构造的迁移演化对沉降作用的制约。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裂陷期强烈的沉降作用表现为沉降速率大、沉降中心多且分散以及时空差异大;从裂陷期的文昌期到恩平期,沉降作用增强且趋于统一,沉降中心减少并发生由东向西和由北向南的双向迁移;断层的分段差异性活动以及低凸起的分割作用控制了沉降中心的发育;构造作用强度、方向的转变以及基底属性差异是控制沉降作用强度变化和沉降中心迁移演化的区域动力学背景;拗陷期沉降作用以区域性缓慢均匀沉降为特征,各构造单元沉降速率相近,其中HZ14洼是持续发育的沉降中心;拗陷期构造沉降量观测值远大于理论值,发育裂后异常沉降,且16.5~18.5 Ma期间发生了加速沉降;拗陷期以热沉降为基本驱动机制,叠加了动力地形造成的裂后异常沉降和晚期构造运动事件导致的加速沉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