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为了克服目前对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计算必须首先假设服从某种分布的不足,依据最大熵理论分布对SPI进行计算,以东江流域为例,分别利用最大熵理论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以及对数正态分布四种概率密度函数拟合多年不同时间尺度的降雨数据,并利用AIC、KS、AD法进行拟合度检验,最后将最大熵理论分布与Gamma分布计算的SP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三种分布,最大熵理论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更适用于东江流域15个站点的3、6、12个月的降雨分布;在极端干旱(洪涝)的情况下,相对于Gamma分布,最大熵理论分布的SPI值更小(大),表明其对极端干旱(洪涝)的识别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东江流域近50年旱涝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东江流域57个站点1957~2010年逐月降雨数据,对比分析SPI和Z指数两种方法在流域旱涝等级划分中的应用,揭示流域近50 a来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 SPI和Z指数两种方法计算旱涝指标所得结果差异度较小,均能较好地反映流域历史实际旱涝状况,Z指数对极端旱涝等级具有更好的指示作用;2近50 a来,流域各年代旱涝交替明显,偏涝和重涝多于偏旱和重旱;3流域汛期、非汛期和全年旱涝分布形态在空间上有较好的一致性;4近50 a来,流域总体上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变化趋势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1980~2010年0.5°×0.5°经纬度网格的逐月降水资料,利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30年的降雨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2~4月降雨量存在显著下降趋势,而6~9月降雨量有显著的上升趋势。从气溶胶的角度对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珠三角地区2~4月和6~9月不同的降雨类型,提出气溶胶物质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2~4月锋面雨的形成,而对6~9月台风雨的产生也存在可能影响的假设,并从降雨机制上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西藏地热异常区热储温度及其地质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水热活动区处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关键地带,隶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水热资源丰富,作为了解地质构造演化、地热系统、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一直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西藏地区336个温泉水化学数据,采用多种地球化学温标对区域内热储温度进行了评估,揭示了地热异常空间分布规律,并探究其地质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泉口热水温度介于10.12~97.64℃,其中60℃以上占总样本的38.9%;热储温度介于87.12~277.64℃,其中87.12~120℃的占18.7%,在120~200℃的占40.5%,高于200℃的占40.8%,显示区内中高温地热系统分布广泛。高温热储区集中于藏南,有南强北弱特点,并沿着断裂带以"簇丛"状分布,可初略划分为狮泉河—玛旁雍区、措勤—搭格架区、当雄—羊八井—定日带、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区4个区。温泉密度和高温热储区与SN向的断裂带及地震活动性在空间上有较好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5.
东江流域近50年径流系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东江流域1964-2012 年降雨、蒸发和径流等气象水文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趋势检验及变化幅度和变化弹性等多种方法,结合ArcGIS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分析技术,分析了东江流域径流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降雨、蒸发和地表植被等影响因素的空间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近50 年来,东江流域年径流系数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流域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增加,总体形成“南北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径流系数变化幅度及变化弹性在20 世纪90年代之后显著增加。径流系数变化幅度热度指数高值区大致位于东源及其以北地区。相较于蒸发和地表植被覆盖,流域降雨变化趋势与径流系数及其变动幅度热度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可为识别变化环境下流域来水过程变异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3项一级指标和15项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资料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对珠海、阳江和汕头海域3个海上风电场开展了施工期的海洋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是该领域的首次实践。评价内容涵盖了对海上风电项目施工期环境管理状况和环保对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定性分析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价,得出了综合评价结果,并阐明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同时建议探索推行海洋环境影响全过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减小工程建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