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3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阿拉善台隆同位素年龄数据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台隆是连接塔里木地台与华北地台的咽喉构造带,属华北地台的次级构造单元,它的南、北两侧毗邻古生代地槽活动带,直接影响阿拉善台隆的构造发展并使其复杂化。据187个变质岩和侵入岩同位素年龄数据及有关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说明:阿拉善地台基底形成是华北地台最晚的地区之一,完成于中条旋回(17亿年左右)并伴生同构造旋回的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侵入。中晚元古代为地台发展阶段,蓟县墩子系沟群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基底变质岩系之上,其与震旦系韩母山群为平行不整合关系,武陵旋回及晋宁期基性、超基性岩、花岗伟晶岩脉沿断裂侵入基底变质岩系中。阿拉善台隆脱离海浸最早,早元古代为陆隆区分割塔里木地台及华北地台两大海域。古生代及中、新生代为阿拉善地台的“活化”阶段,块断作用和各类岩浆侵入活动异常发育,以晚古生代最为强烈,形成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北部较南部裂陷深,是构造岩浆活动的鼎盛对期。阿拉善台隆南缘主要发育加里东旋回、华力西旋回早、中期的岩浆侵入及局部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北部主要为华力西晚期和印支旋回、燕山旋回的侵入活动及局部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侵入岩包括超基性、基性、中酸性、酸性及碱性岩,以花岗岩为主,占岩体出露总面积90%以上。多旋回的构造岩浆作用,导致具多旋回的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地块与准噶尔盆地的主体部分大体相当。形状近似三角形,西端呈狭窄状伸向苏联,其内被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覆盖。因此,坳陷的基底究属前寒武系抑或为华力西期褶皱?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其周围褶皱带构造线明显的围绕准噶尔盆地展布并较为发育,其走向天山褶皱带近于东西,东准噶尔褶皱带为北西,西准噶尔褶皱带则为北东,构造线方向的变化很可能受古地块隆起的控制。外准噶尔地槽褶皱带,形成一个相当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西准噶尔地槽褶皱带中的早二叠世地层,在该区地壳演变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研究它的时代及岩相建造,对确定西准噶尔地槽发展中的主旋回至为关键,因此,对下二叠统新成果的报道,必然引起广大地质工作者重视。区内的下二叠统,原一般概念都指位于石炭纪海相沉积层之上的一套大陆喷出中酸性火山岩系及红色砂、砾岩层,对其地层命名和时代归属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曾给予“莫老坝组”、“库吉尔台组”、“赤底组”、“卡拉岗组”和“哈尔加乌组”等名称,大都将其时代归属中晚石炭世。对其内火山岩岩性和岩石化学特征等,也未进行系统研究和报道。近年来  相似文献   
4.
西准噶尔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及岩浆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阐述了西准噶尔古生代地槽沉积环境变迁、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多旋回性。除二叠系为陆相外,古生代地层均属海相或海陆交互相,并具边缘海沉积特征,以陆源碎屑岩为主体,其内发育着由火山岩组成的古岛屿群。沉积—喷出中心由南向北和由西往东迁移。随着地槽褶皱带的形成,于西南部发育有一系列向南突的弧形构造带,其主断裂面表现为由北向南逆冲的叠瓦状构造,组成区域基本格架,控制着岩浆活动,尤其是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它们发生于加里东期,完成于中石炭世末地槽封闭时期,并显示由南往北推移的发展演变过程。区内侵入岩广布、类型复杂多样,成岩于晚加里东和中晚华力西期,中华力西期岩浆活动强烈,以花岗岩分布最广,超基性岩次之。多旋回岩浆活动生成各种矿产。依据岩体产状、岩石化学、矿物地球化学、稀土配分模式等特征,将岩浆岩划分为壳源和幔源两大岩浆岩系列组合,并对它们的成因、起源及深部分异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多数中外地质工作者认为西准噶尔西南地区(相当西北地区地层区划西准噶尔分区的玛依勒山小区,下同)缺失下泥盆统,但也有人对此认识有所怀疑。关于达拉布特超基性岩带围岩地层时代的归属问题,迄今意见不一。我们近两年在该区野外工作中于玛依勒山及达拉布特超基性岩带围岩地层中采得腕足、珊瑚化石,经本所张研和曹宣铎同志鉴定,认为腕足类组合面貌与中国北部早泥盆世晚期近  相似文献   
6.
阿拉善及邻区中晚元古代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详细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的手法,对阿拉善及邻区中晚元古代的地层分区、地层划分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该区的地层构造变动、变形及变质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北祁连山“前寒武系”的认识,以往似乎存在一种偏向,即将局部地段变质较深、出现云母片岩和片麻岩的地层,在无古生物和同位素年令资料的情况下,亦不追究变质作用的原因,统归“前寒武系或前震旦系”;同时把变质程度只达绢云母—绿泥石相的浅变质岩层,在无古生物资料的情况下,亦未详细研究对比沉积建造及含矿性特点,一概归属早古生代或寒武、奥陶纪。因而造成地层划分上的混乱,致使部分早古生代地层被误认为是“前寒武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北地区的燕山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山运动导致喀拉昆仑-唐古拉侏罗纪特堤斯海封闭,形成巨大的燕山褶皱带;同时在大陆内部形成一系列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平行排列的山脉和内陆山间盆地,发育逆掩和推覆构造,以盖层为主的褶皱普遍,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形成丰富的内生金属矿产及许多有工业价值的重要煤田。本区燕山运动可分为两期五幕,即早期燕山运动包括早、中侏罗世,中、晚侏罗世以及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之间的三个幕,晚期燕山运动包括早、晚白垩世,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两个构造幕。最后对本区燕山期构造活动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北祁连山超基性岩体接触变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良仁  秦克令 《地质论评》1980,26(6):490-498
数年来,我们在研究北祁连加里东地槽褶皱带铬铁矿成矿条件和找矿方向的过程中,发现超基性侵入体对各类围岩均有程度不同的蚀变现象。本文论述了超基性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变质类型,同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新疆西准噶尔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地质构造的展布,与其相邻两侧的天山和阿尔泰地区迥然不同。据新近科研成果,已查实西准噶尔西南部存在着一系列的弧形构造带(图1)。其中以拉巴—达拉布特弧形断裂带最具代表性,不但规模大,地表暴露的清晰完整,而且研究的亦较详细。现整理成文,供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