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8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5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地下水的防污性能评价是地下水环保工作的基础,其结果能为地下水环境保护、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传统DRASTIC评价模型存在的不足,结合江苏省浅层孔隙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DRAVT防污性能评价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该模型的评价结果客观科学,能有效的为规划部门及地下水资源管理部门服务。  相似文献   
2.
长江江都嘶马段岸崩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岸稳定性取决于最大崩塌临界机制的驱动力和抵抗力的平衡,二者的平衡又受控于岸边坡形态、岩土组成、水流浪涌特征、植被覆盖等。崩岸是长江嘶马弯道床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嘶马弯道遥感解译图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查清研究区江岸岸线特征及其变迁历程。为了揭示北岸崩塌产生的原因,通过野外踏勘、测量与钻探等技术方法查明该区地质基础条件,并基于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RTK)的水下测量数据建立典型剖面,分析凸岸和凹岸的水流运动特征及其对边岸的影响。从地质基础和水动力条件2个方面揭示嘶马段江岸坍塌形成机理,即具有上细下粗二元结构的边岸地层是岸崩形成的基础,丁坝回流和弯道螺旋流的掏蚀作用是岸崩形成的重要条件。并基于江岸稳定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江岸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姚炳魁  陈福春 《地质学刊》1998,22(A12):41-44
江岸坍塌主要分布在宁镇扬江段,尤以长江弯道凹岸和江心洲的头部为重,其产生原因与江水动力条件和岸坡岩性的结构紧密相关,并受活动构造,人在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扬中以下河段,坍势急于稳定,以上河段仍在继续发展,江岸坍塌的治理应兼顾动力和边界的地质条件这两个因素,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4.
李朗  姚炳魁  黄晓燕 《江苏地质》2014,38(2):273-277
通过建立符合该地区承压地下水赋存条件和渗流特征的地下水三维数值模型,并在模型识别、验证的基础上,根据各承压含水层的水位控制要求,调整现有地下水的开采布局,以乡镇为单位,确定出各含水层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及最优开采布局,并预测2011—2020年底逐年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复合含水层系统地下水资源评价三维数值模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江苏省盐城市地下含水系统为一复合含水层系统,采用真三维模型,将其概化为三度空间上的非均质各向异性.在对模型进行识别、验证的基础上,结合对地面沉降、咸水入侵等地质环境控制的要求,规划、预测了到2020年12月底,第Ⅱ承压含水层、第Ⅲ承压含水层和第Ⅳ承压含水层中的最低地下水位分别恢复到-20 m、-30 m和-40 m时,各含水层中地下水的开采量及地下水的最优开采布局,并预测了未来各含水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趋于稳定的地下水开采量.  相似文献   
6.
姚炳魁 《江苏地质》2005,29(3):157-16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模型的反馈、调节机制,在再现盐城市地下水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对地质环境控制的要求,规划、预测了到2020年12月底,第Ⅱ、第Ⅲ和第Ⅳ承压含水层中的最低地下水位分别恢复到-20m、-30m和-40m时,各含水层中地下水的开采量及地下水的最优开采布局。  相似文献   
7.
试论江苏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有关资料,分析了江苏环境地质问题,其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资源衰减等问题突出,并提出今后加强环境地质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超采区评价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运用适宜的划分方法则是超采区评价的重中之重。本文采用水位埋深动态法、引发问题法、开采系数法等方法开展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并对划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地面沉降相对水位变化的滞后性、不同方法依据的统计数据口径差异、地面沉降研究程度的地区差异等原因,各方法的划分结果及最佳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因此,开展区域性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应综合各种方法的划分结果,从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分析,以得到最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