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隆升阶段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不同部位低温热年代学记录、沉积记录和构造变形记录揭示出存在60~35,25~17,12~8Ma(藏南17~12Ma)和大约5Ma以来4个主要强构造隆升剥露阶段.除了藏南地区在17~12Ma发生藏南拆离系的活动及其所控制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基底岩系的快速抬升剥露这一特殊情况外,青藏高原不同地区主要强构造隆升剥露阶段具有准同时性.几个强隆升剥露阶段对应于几个强构造变形活动时期,反映隆升剥露主要受构造动力控制.新生代以砾岩为代表的粗碎屑物的分布、前陆盆地或走滑拉分盆地的分布及其沉积充填、角度不整合的发育和地层间断缺失,以及受断裂控制的盆山地貌变迁和高原扩展与青藏高原几个强构造抬升剥露阶段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本文还讨论了青藏高原作为地表隆升的高原形成过程,揭示高原的形成是随时间演变不断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3.
西昆仑及邻区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热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凯  王国灿  刘超  孟艳宁 《地球科学》2009,34(6):895-906
通过总结和分析有关热年代学的资料, 认为西昆仑及邻区的隆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第一, 隆升历史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25~16Ma) 的部分隆升阶段、中新世中后期的快速隆升阶段(14~8Ma) 和晚中新世以来的整体强烈隆升阶段(6Ma以来).第二, 隆升在空间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 塔什库尔干-公格尔山地区的隆升主要集中在9Ma以来, 红其拉甫-库地地区的隆升主要集中在25~16Ma, 康西瓦-普鲁地区的隆升则主要在9Ma以来(集中在9~2Ma) 和25~12Ma.东西方向上表现为东西两端靠近构造结(喜玛拉雅西构造结和西昆仑-阿尔金构造结合部位) 的地方较新(主要在9Ma以来), 中间较老(主要在9Ma以前); 南北方向上, 西昆北地体在20Ma左右发生快速隆升, 西昆南地体在9~5Ma发生快速隆升, 而甜水海地体在5~2Ma发生快速隆升, 由北向南总体上呈现出由老到新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西昆仑及邻区区域构造演化的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昆仑北部山前的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将年龄划分为8个峰值区间:P1—4.7Ma以来;P2—13~9Ma;P3—24~18Ma;P4—47~33Ma;P5—79~57Ma;P6—131~103Ma;P7—185~180Ma;P8—267~235Ma,各峰值分布受阶段性抬升剥露和热事件共同影响。P8与P5主要受热事件控制,P6、P4、P3、P2、P1主要和抬升剥露有关,P7主控因素不明显。裂变径迹年龄峰值与西昆仑及邻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构造事件的时限吻合,并伴随强烈的区域性断裂活动,指示裂变径迹年龄峰值记录了西昆仑及邻区构造演化的重大事件;其中,晚白垩世以来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抬升具有相似性,反映了青藏高原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经历了相似的阶段性抬升。柯克亚连续沉积剖面显示西昆仑及邻区4.7Ma以来开始最后一次大规模抬升,并指示上新世以来西昆仑及邻区的径迹年龄储备表现出由多样性向一致性、由无规律向年轻化的发展趋势,暗示4.7Ma以来的抬升具整体抬升性质;3.6Ma为抬升的转折点,表现为抬升剥露速率加快、基底开始大规模出露地表,西昆仑山对南边的水流形成障碍。  相似文献   
5.
相山矿田居隆庵矿床钍矿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隆庵矿床是相山矿田中一个大型的铀-钍混合矿床。通过系统的镜下显微特征研究和电子探针分析,查明了主要钍矿物和含钍矿物的种类,分析了钍的赋存状态和蚀变特征。钍的赋存状态有独立钍矿物、类质同象替换铀矿物和类质同象存在于副矿物中。相关的矿化蚀变有碳酸盐化、钠长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水云母化和萤石化。本文还总结了钍(铀)矿物的赋存位置。  相似文献   
6.
札达盆地是中新世9.5 Ma以来发育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厚度、砾石成分和古流向分析显示札达盆地新生代沉积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部的阿伊拉日居山系.札达盆地系列样品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结构显示存在两个明显的峰值年龄区间, 分别为12.6~15.3 Ma(P1峰值年龄)与19.8~22.2 Ma(P2峰值年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滞后时间(lag time)与沉积时代对比分析显示, P1和P2峰值年龄为快速冷却事件的静态峰, 与北部阿伊拉日居地区基岩U-Pb年代研究揭示的热事件时间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因此, 札达盆地碎屑裂变径迹年龄两个峰值年龄区间记录了源区阿伊拉日居的两次构造事件, 可能对应于喀喇昆仑断裂在中新世的两次强烈的构造活动.综合碎屑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信息, 估算源区在32.6~9.5 Ma之间的平均冷却速率是15.4 ℃/Ma, 上新世末期—第四纪(3.6~1.4 Ma)之间再次发生了一次快速的隆升剥露事件.札达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碎屑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结构与喀喇昆仑断裂东南段阿伊拉日居的热事件年龄格局吻合, 从碎屑裂变径迹年代学角度揭示了造山带地区的盆山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相山矿田是一个火山岩型铀-钍混合矿田,该矿田的研究成果丰富。前人对其各个矿床的铀钍矿物特征、赋存状态、铀钍矿化蚀变特征、成因、铀成矿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杜乐天,王文广,2009;范洪海等,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新生代主要隆升事件:沉积响应与热年代学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在青藏高原及邻区近10年完成的1:25万地质填图资料,通过对全区92个古近系-新近系残留盆地分布格局、充填序列和时空演化分析揭示出,古新世-始新世藏南和新疆叶城地区是新特提斯残留海的一部分,青藏腹地为广阔的近海冲积平原,东部的松潘-甘孜和藏东一带为隆起区,班戈、昆仑和阿尔金初步隆起,高原总体地貌格局为东高西低.渐新世期间,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崛起,昆仑-阿尔金-祁连进一步隆起,造成了整个高原的周缘为山系、腹地为盆地的宏地貌格局.新近纪期间,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进一步较大幅度隆起;构造隆升事件的低温热年代学记录也显示出青藏新近纪强构造活动主要分布在青藏周缘的藏南、西昆仑、阿尔金、藏东及川西等地区,并表现出大体同时性,集中表现出大约13~8和5Ma以来的两次重大隆升期.高原从古近纪的东高西低格局,经历了新近纪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拗陷,最终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青藏作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  相似文献   
9.
10.
对夹持于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的羌塘地区,用平衡剖面法统计中新生代地层褶皱收缩量,结果表明中生代以来褶皱吸收的南北向的收缩量最小值为29.3%,与由褶皱的翼间角计算出的27.2%的南北向收缩量大体吻合。受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该地区陆陆碰撞以来吸收了429~500km的南北向缩短,总收缩量的百分比为58.8%~62.5%,而陆陆碰撞以来新近纪地层的褶皱收缩量的最大值为31.6%,由此推断断层引起的南北收缩量大约为27.2%~30.9%。对比各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三叠系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平均为29.3%,侏罗-白垩系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平均为23.2%,古新统-始新统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平均为13.8%,渐新统构造层的褶皱收缩量平均为12.3%,新近系构造层褶皱收缩量平均为17.8%。新近系褶皱收缩量的增大反映高原褶皱收缩增强,与该阶段高原垂向强烈隆升协调。羌塘地体中褶皱收缩量的时空分布显示了与高原各阶段的隆升演化相协调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