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183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壳对海洋潮汐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三维动态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中国北部地区的地壳对邻近的渤海与黄海海平面变化的响应。虽然此应力场过于微弱不足以引发地震,但发现应力集中的位置及应力场变化较大的位置恰好与某些现代地震的震中一致。这一结果表明研究地壳对广泛分布的载荷的响应对研究区域地震构造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3.
通过1998年6月对广东省红海湾海水养殖水域环境因子的调查,阐述了海水中溶解氧、盐度、pH值和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溶解氧及海水pH值随温度由北(除15 ̄17号站)向南(除6号站)增高而增高。同时证实了光合作用是导致溶解氧含量和pH值增高的主要原因。而营养盐与盐度呈密度的负相关,浮游植物总量随营养盐由北向南降低而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存在形态是海洋化学上比较重要的课题之一,对了解微量元素在海洋中的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锌在海洋中的存在形态曾有过详细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中国西南地区二叠系乐平统(上二叠统)龙潭组中下部煤系不同煤组分中砷、硒的含量和演化及古环境意义,对近10年来采集于中国西南扬子地台的二叠系乐平统龙潭组主采煤层的原煤、亮煤、煤矸石、黄铁矿结核等样品中砷、硒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与中国华北地台一些煤矿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山西组的原煤、镜煤、亮煤、煤矸石、黄铁矿结核等样品中砷、硒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乐平统龙潭组煤的砷、硒含量变化较大,但总体高于华北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煤的砷、硒含量;西南二叠系乐平统龙潭组大多数的亮煤中砷、硒含量高于原煤全煤样(刻槽样)中的砷、硒含量,也远远高于同煤层煤矸石的含量,龙潭组部分亮煤的砷含量尤其高,为55~338 mg/kg,还发现砷含量为89 mg/kg的亮煤。但华北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的镜煤中的砷、硒含量与之相反,低于原煤全煤样的砷、硒含量,其中砷含量非常低,为063~129 mg/kg。说明西南地区上二叠统煤中的砷和硒与煤的有机质密切相关,可能主要来源于成煤古植物。在西南乐平世早、中期第Ⅰ幕陆生生物集群灭绝事件期间,陆生动物的食物--植物中有毒有害元素砷、硒含量明显增加,陆生环境或泥炭沼泽中可溶性砷、硒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地壳变形的突变性与地震短期预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震短临预报是极其困难的科学问题之一 ,尽管国内外地震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但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不大。因此 ,深入研究地震孕育过程 ,探索地震短临预报新方法是一项富有挑战性而又艰巨的任务。突变是指系统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巨幅变化。在许多重大地震前 ,都能观测到这一现象 ,因而 ,突变可能是地震的重要前兆。为研究地壳变形突变与地震的关系 ,本文从以下 4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工作 :1根据近一二十年来的大量实测资料分析重力、形变、地下流体等在中强地震前发生的突变性异常现象及其特征 ,着重研究它们在时空域内的差异性及其联系 ,为…  相似文献   
7.
GPS技术应用于中国地壳运动研究的方法及初步结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中主要就中国利用GPS等空间测地资料研究地壳运动、构造变形 ,以及用于地震预测探索方面 ,从方法技术和近年来取得的一些初步结果进行了概要性论述。介绍了利用GPS技术资料研究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水平应变场、建立地壳运动模型等方法研究的进展。由GPS观测给出的地壳水平运动初步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现时水平运动在全球参考系中为整体向东 ,并兼有顺时针扭转运动。西部地区构造形变强烈 ,整个青藏块体及其边界带 ,以及新疆西部是应变值最高的区域 ,水平应变场主压应变优势分布方向为近NE向 ,空间差异显著 ,反映了印度板块碰撞推挤和青藏块体强烈构造运动的影响。中国大陆东部水平运动的差异性不显著。强震分布于地壳运动的大小、方向显著变化的区域 ,大地震通常发生在水平剪应变高值区或其边缘 ,尤其是与区域主干断裂的构造活动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相似文献   
8.
地倾斜变化的突变性及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安福 《地震学报》2003,25(4):441-445
国内外岩石破裂实验研究、实验场观测及理论模式研究等都表明 ,突变性变形是最可能的短期地震前兆 ,其主要特征是持续加速变形 .其中与地震相关的突变 ,称为前兆性突变 ,或简称为有震变形 ;发生突变性变形后若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相应的地震发生 ,则是无震变形 .本文研究的主要是有震变形的特征 .提起突变 ,自然可能会想到短暂的快速变化 ,甚至不应有太长的持续时间 .实际上 ,突变的内涵还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时间和空间尺度 .对于地壳变形而言 ,持续时间在几分钟到几天范围的突变性变化 ,很可能是地震的短临前兆 ,也很可能属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  相似文献   
9.
钢结构住宅体系墙板及墙板节点足尺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对山东安尔发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墙板及墙板节点足尺模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分析了该体系的自振特性、地震反应特征和破坏现象,特别对外墙板及内墙的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为钢结构住宅体系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强震的孕育、发生涉及大尺度的地壳运动和构造形变的分布.中国大陆西部现今构造形变强烈,一些强烈活动的深大断裂的分布,把地壳分割成了若干活动地块.GPS观测获得的大范围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有序性和协调性.大区域水平相对运动和变形的协调与平衡,主要是通过一些大的断裂带(活动地块的边界带)的剧烈运动和变形来调整实现的.大区域的继承性构造运动决定了这些大的活动断裂带的相对运动与变形的性质及其空间分布趋势.强震前局部区域的相对运动和变形的异常是与大区域的地壳运动和整体变形相联系的.强震活动引起的调整总体上是维护大区域地壳运动和变形的协调与平衡的趋势.研究大断裂带构造变形的趋势背景和识别异常区段,是预测未来强震地点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