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滇东南晚二叠世放射虫动物群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虫属原生动物门辐足纲放射虫亚纲中,具有重要化石记录的放射虫为多囊虫目泡沫虫亚目、罩笼虫亚目和阿尔拜虫亚目.关于罩笼虫亚目的地史分布,国内外存在强烈争论,Campbel[1]及国内教科书都记述为从寒武纪至第四纪;而著名放射虫古生物学者Fortney...  相似文献   
2.
3.
近年来,国际海底地形命名分委会(SCUFN,Sub-Committee on Undersea Feature Names)以不涉及国家间的主权争端为原则,开展全部或者主体(50%以上)位于领海以外的海底地形特征命名的审议工作.提案申请的地形名称一经采纳,将直接被写入  相似文献   
4.
张振芳 《地质与勘探》2021,57(6):1257-1268
非洲的锆资源丰富,沿海岸带成群连片分布。通过对非洲51个锆矿床(点)的地质特征、时空分布及勘查开发历史和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查明非洲的锆资源具有分布集中、规模大、易采易选,伴生矿物种类多,综合利用价值高等特点。非洲已查明锆储量占全球52%,其中莫桑比克、南非、马达加斯加、塞内加尔和肯尼亚集中了非洲99%的锆矿资源。矿床类型以滨海锆砂矿为主,矿体多为平行海岸线的沙丘群,通常为上新世-全新世未固结的薄而平坦的砂层,走向延伸10~100km,重矿物以锆石、金红石和钛铁矿为主,含量2%~12%。非洲锆矿的勘查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尼罗河三角洲,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南非,特诺、力拓等大型矿业公司是非洲锆矿开发的主力,济南域潇集团等中资企业近年来积极参与。非洲的锆矿开发主要集中在南非和莫桑比克,近10年来的产量约占全球锆产量的40%,成为全球主要锆资源供应地。马达加斯加和肯尼亚的锆矿资源丰富,是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国家,与中国在锆矿资源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滇西南昌宁—孟连带牡音河组硅质岩已进行了较好的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 表明为中三叠世深水盆地沉积, 但对其沉积构造背景存在不同的认识. 本文尝试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方法, 并辅以无机地球化学的手段, 研究牡音河组硅质岩的物源环境, 分析沉积区构造背景. 研究结果表明硅质岩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C14—C36, 且具双峰型分布模式, 说明其有机质为陆生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混合来源; 萜类和甾类化合物特征说明研究区有机质来源总体上以水生生物为主, 同时有不同程度陆生高等植物混入. 牡音河组硅质岩Σw (REE) 为83.56 × 10-6 124.1 × 10-6, w (Ce)/w (Ce) 在0.760.99之间变化, w (La)n/w (Yb)n在0.771.98之间, 说明该盆地明显受陆源区物质影响. 另外, 该硅质岩的w (La)n/w (Ce)n和w (Al2O3)/w (Al2O3+Fe2O3) 图解及w (MnO)/w (TiO2) 比值也说明牡音河组硅质岩沉积过程中受到大陆作用. 两方面的特征互相印证, 说明研究区中三叠世为受陆地强烈作用的深水局限盆地. 这项研究还说明,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能够为硅质岩沉积环境的探讨提供更多的物源和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6.
7.
利用在南海西南海盆南缘首次发现的花岗闪长岩样品,通过等离子质谱仪、岩相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等设备对其地球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组分中黑云母矿物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研究。40Ar/39Ar等时线年龄显示岩石的结晶年龄为(109.5±1.5)Ma,是早白垩世岩浆入侵的产物。地球化学测试表明:样品以富SiO2、K2O,高Al2O3、贫TiO2为特征。地球化学-构造判别图解显示,样品属于火山弧花岗岩,为造山类花岗岩。样品可能是海盆早期张裂阶段裂谷系组成的重要岩石类型,而裂谷拉张的过程可能与现代红海的演化相似,经历了裂谷沉陷过程,当裂谷宽度、深度达到一定规模时,洋壳随之而产生。该样品的发现,揭示其产出位置可能是南海西南海盆的南部边界,而且是洋盆扩张初期断裂系统的组成部分,为探讨南海的张裂、形成与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氧同位素第6期北印度洋的一次重大古海洋学事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北印度洋赤道海岭的远洋沉积记录在氧同位素第6期的早期,即167~160ka期间,揭示出一次重大的古海洋学事件。在多项代用指标中,浮游有孔虫组合和通量的变化对该事件的反映最为强烈,因此将其命名为“第6期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事件”。该事件以广适性种Globigerinita glutinata的高度发育、凉水种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和Globigerina bulloides的异常增多、其他有孔虫常见种的普遍减少及有孔虫总量的大幅度降低为特征。结合其他代用指标和邻区资料,认为导致事件发生的主控因素在于超强的南亚冬季风及其所引发的表层水温降低和贫瘠的深层水团上涌。一般情况下,南亚冬季风对研究区环境的影响力远较夏季风弱,它的阶段性超常强化似乎总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有关。可推测,发生在第6期的生境恶化事件很可能是最近一次高原大规模构造抬升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我国大洋样品管理中遇到的样品类型复杂、形态多样、“身份”精准厘定困难等现实问题,将大洋样品作为编码对象,以分类编码相关国家基础标准为依据,利用面分类法和线分类法相结合的混合分类法,设计了一套由13个代码段组成、包含30个代码位的代码总体结构,以及能够记录样品馆藏信息、状态信息、原始采样信息、分割切割信息的代码表...  相似文献   
10.
苏新  宋成兵  方念乔 《地学前缘》2005,12(1):234-242
文中对国际大洋钻探204航次在太平洋水合物海岭8 个站位BSR深度以上气体水合物稳定带的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稳定带内沉积物总体粒径变化特征为:粉砂质量分数在60%~75%之间,为气体水合物稳定带内沉积组分的主体组分。粘土质量分数一般小于35%,砂质量分数小于5%。该结果获得的粒径变化范围,与204 航次中沉积学研究所确定的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夹含砂质粉砂、含砂质粘土岩性特征一致。各站位沉积粒径变化和代表气体水合物存在的岩心红外照相IR异常低温记录之间的初步对比说明,气体水合物主要富集在沉积组分较粗,相当于粉砂或者砂级质量分数较高的粒度层。统计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定量地揭示了各个站位沉积物粒径变粗与气体水合物的存在有不同的相关关系。归纳起来发现,不同构造部位沉积物中气体水合物赋存层段的粒径范围不同。坡后盆地由于当地总体沉积物颗粒细,气体水合物赋存在极细粉砂粒级(8~26μm)的沉积物中。水合物海岭南峰顶部附近站位气体水合物主要赋存在粗粉砂和细砂(50~148μm)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