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沿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大雪山和邓崃山分布的王叠系,发育下、中、上三统,昔以西康群和巴颜喀拉山群称之,并划分了组或岩组,但区域对比和划分很不一致。本文从整个沉积盆地分析,提出地层系统和地层名称意见:下三叠统,沉积盆地东及东南部依附于杨子古陆之上,基底稳定,以板岩为主,夹砂岩灰岩,厚约200m,昔以菠茨沟组命名,宜沿用。中部及西部依附于华力西褶皱基底之上,活动性强,沉积厚度达3000~6000m,且具两分性。该统建议用昌马河组命名。中三叠统,以稳定的砂岩层为特征,厚度从东南部600m到西北增至2000~3500m,名称建议用杂谷脑组。上三叠统,全区由两个连续岩组组成,下部因砂岩层段多次出现,原地层单位名称多,对比混乱,笔者认为选用新都组一名作代表性名称较适宜;上部研究程度低,可暂以砂岩组称之。  相似文献   
2.
可可西里一巴颜喀拉活动型三叠系,与相邻古陆上的稳定型三叠系分布区,构成特提期三叠纪海域。盆地由于基底性质和地质构造背景以及演化过程的差异而具多级性。本文将该盆地作为一级沉积盆地下分四个二级沉积盆地和一个构造带,对其形成机理及演化特征分析研究,指出沉积盆地是古北特提斯裂谷型海槽经过晚二叠世闭合期后形成的活动型海盆。海盆形成于早三叠世早期,到晚三叠世晚期和侏罗纪早期才全部闭合成造山带,经历了沉降—沉积期、隆升—闭合期和闭合期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鲜明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60年代末70年代初,四川省地质局第三区域地质测量队在西藏东北部的江达青泥洞和芒康海通等地上古生界和三叠系分布区,发现有早奥陶世地层断续出露,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带状展布。该带向北北西方向延伸是否进入青海南部?当时青海所作的地质调查没有提供依据;唯一的线索是在玉树巴塘至小苏莽间,出露一套变质较深的碎屑岩系,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将其对比为可疑的下二叠统,且在其后编制出版的青海省第二代地质图上(1981),改定为可疑的下古生界。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北部泛指班公湖—怒江以北地区。该区经历了元古代末期古陆解体后的秦祁昆和戈木日-他念他翁早古生代海槽发育阶段,将联合古陆分裂为北部塔里木—华北古陆、中部唐古拉—扬子古陆、南部“西藏古陆”。志留经末期海槽闭合、形成造山带和新的联合古陆,与此同时,由于造山期相伴的裂谷作用,致使秦祁昆造山带南缘产生木孜塔格—中秦岭泥盆纪坳陷带和内陆海盆地。石炭纪进入特提斯演化阶段,由西金乌兰—玉树—金沙江裂陷槽起主控作用,在唐古拉古陆之上和扬子古陆的西北部,形成石炭纪—早二叠世一系列裂陷槽,并与陆表海沉积盆地相联系,构成北特提斯海域。此期裂陷槽于晚二叠世、闭合,相继形成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内陆海盆地,并与陆表海沉积盆地相联系,构成青藏高原北部三叠纪特提斯海域。晚三叠世末,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三叠纪内陆海盆地闭合,形成造山带和青藏高原北部新的联合古陆;与此同时,南侧班公湖—怒江侏罗纪海槽形成,并以此首次成为特提斯大洋盆地。  相似文献   
5.
位于玉树县东偏南约200km处三岔河(四川省境内),北东方位的雅砻江南岸,发现巴颜喀拉地层区的下三叠统不整合在玉树构造带的下二叠统碎屑岩和火山岩的沉积岩层之上;从而肯定了玉树构造带上华力西褶皱基底的存在,为该带早二叠世和晚三叠世两期裂陷槽的成生发展、以及巴颜喀拉三叠纪内陆海沉积盆地的属性提供了论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1990年5月21日—8月23日再次考察了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在当地地质地理特征,自然地域的分异规律、晚新生代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发展趋势、生物区系的组成及其演变,以及高山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详实的第一性资料和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7.
青海及邻近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构造演化与岩石圈(尤其是地壳)的裂张和闭合息息相关,并且由活动与稳定的差异构造环境和相应的物质组分、以及海陆分布状况等反映;本文据此探讨青海(含相邻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