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敦煌西土沟沙漠洪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研究区域内雨量站历年降水量资料,水文站历年径流系列资料以及历年最大洪峰流量、洪水总量成果资料及西土沟敦煌沙漠水文实验研究站实测水文资料,调查该区域内洪水沟道的历史最大洪水。用水文学原理和方法对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敦煌西土沟流域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情况估算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提出沙漠洪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结果表明:西土沟流域洪水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探索出导流+分洪+工程防护的洪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拦蓄洪水产生地下径流利用模式和沙漠冷水虹鳟鱼养殖到葡萄种植的区域水资源重复利用模式;有效遏制了研究区内沙漠的进一步推进并可显著增加流域内可利用水资源量,实现了区域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澜沧江流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基于新开发的InVEST模型对澜沧江流域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澜沧江流域年均供水7.24E+10 m3 y-1,其中干流贡献率为23.87%,而支流贡献率为76.13%,从上游至下游呈明显递增趋势。(2)草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贡献率共计达71.66%;对不同组成结构生态系统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比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针叶林〉灌木林〉草地。(3)澜沧江流域三分之二的水由占总面积40%的热点区域提供。研究为澜沧江流域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空气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气候变量,通常由气象台站观测获得。对其时空特征的精确估算是很多模型的基础,但是由于台站分布密度的不均和研究区复杂的地形,往往使其空间化的结果较差。目前,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使用热红外遥感数据估算的地表温度,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可以提高区域空气温度估算的精度。由于云和其它大气因素会影响遥感反演的地表温度数据结果,因此本研究本文将2001-2010年的LST历史数据作为先验知识,用以建立LST背景库,并提出了基于LST背景库的Savitzky-Golay(SG)滤波算法来实现LST时间序列数据的重建工作。将重建后的LST与研究区12个气象站空气温度数据进行了时序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月尺度合成序列上LST-TA的一致性较好,且具有非常好的线性相关关系,80%的台站的决定系数高于0.5。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加入植被指数(NDVI)的各月空气温度回归模型比直接用LST建立的回归模型精度更高。因此,本研究使用LST-NDVI模型对澜沧江流域2010年12个月份的空气温度进行空间化制图,并分析了其年内时空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碳汇作用。目前,碳汇价格可以通过碳交易、碳税和固碳项目实际成本3种机制实现。本研究从森林植被碳汇功能发挥的过程出发,认为森林植被碳汇价值包括碳固定价值和碳蓄积价值两部分。在此基础上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为例,采用固碳项目实际成本,模拟了森林植被在100年的生命历程中碳汇价值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单株樟子松碳固定的物理量和价值量动态过程曲线都呈倒"U"型;碳蓄积的物理量和价值量动态过程曲线都近似呈"S"型。在碳固定和碳蓄积价值叠加下,碳汇价值流量过程曲线近似呈"S"型,且逐渐趋近碳蓄积价值流量曲线。100年内,樟子松的碳汇总价值(资产价值)随着林龄逐渐增大,其中碳蓄积价值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樟子松林分碳汇价值曲线与单株树木的曲线不完全相同,但是基本形态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次生林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基于西双版纳生态台站的定位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林型水源涵养服务的构成及年内价值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两种林型的水源涵养总量接近,分别为74 158m3/hm2和70 654m3/hm2,水调节量为主,占90%以上。热带季节雨林的水供给价值高于水调节价值,热带次生林的水调节价值和水供给价值大致相等,综合分析,热带季节雨林的年水源涵养服务价值(4 531元/hm2)比次生林(2 732元/hm2)高66%。两种林型的水源涵养服务变化过程相似:主要受水供给变化过程的影响,水源涵养服务变化曲线呈单峰态,月变异程度较大;热带季节雨林和次生林在雨季(5-10月)的水源涵养量分别占全年总量的54%和57%,水源涵养价值均占全年总价值的65%左右。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利用使得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食物消费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哈萨克斯坦作为全球生态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人地、草畜矛盾非常严峻。因此,探究哈萨克斯坦食物消费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而提高食物消费可持续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2012年、2016年哈萨克斯坦食物消费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消费模式的划分及其变化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受消费习惯、食物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哈萨克斯坦存在三种食物消费模式,分别为以奶、谷物消费为主的模式,以奶、谷物和肉类为主的模式,以奶、谷物、肉类、蔬果消费为主的模式,三种消费模式特征差异明显,分别分布在哈萨克斯坦的北、中、南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哈萨克斯坦的食物消费有向以奶、谷物和肉类为主的模式变化的趋势。面对不同的食7品消费模式及其变化趋势,政府可通过转变食物生产观念、加大国内外区域间交流合作来增加当地居民的福祉。  相似文献   
7.
孙传谆  李鹏  邓羽  张昌顺 《地理学报》2022,77(11):2902-2919
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美丽中国生态建设优化途径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区划,提出生态建设分区方案,是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重要路径。目前,生态区划对于新时期系统性生态建设内涵,以及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变化双重背景对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影响的考虑不足。本文通过构建“景观美、服务美、安全美”的三位一体美丽中国生态建设分区的理论框架,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结构、格局、质量、服务、胁迫等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建立美丽中国生态建设分区三级指标体系,以及对生态现状本底和退化程度进行评估的生态建设综合指数和生态退化综合指数。以全国第三级流域为基本单元,基于指标现状特征及生态综合评估结果,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将全国划分为5个一级生态建设区和13类22个二级生态建设区,并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区划分出三级生态建设区。分区结果为美丽中国生态建设提供应用支撑。此外,未来生态建设分区的指标构建应当更加注重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并进一步耦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双重干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