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11年,国土资源部在四川攀西地区划定了攀枝花和白马两个钒钛磁铁矿国家规划矿区.“十二五”期间,两个国家规划矿区在矿产资源勘查程度、开发利用布局结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绿色矿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和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国家规划矿区的认识不统一、勘查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资源优势需要进一步转化、矿业企业税负担较重、矿业用地矛盾较大等5方面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此建议:(1)制定有利于国家规划矿区发展的支持政策;(2)进一步明确国家规划矿区的定位内涵;(3)加强国家规划矿区资源开发的统一部署;(4)加强国家规划矿区实施情况跟踪调查;(5)切实推进国家规划矿区内用地用矿统筹;(6)积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用运输机场的可达性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特奇  张玉韩  赵娟娟 《地理学报》2013,68(12):1668-1677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利己利人”甚至“损己利人”现象使得空间溢出效应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我国民用运输机场经过属地化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在机场投资和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机场的空间溢出效应逐步受到地方政府和研究者的关注。针对机场所在地辖区和机场服务范围存在空间错位,本文定义某辖区的机场可达性溢出效应为该辖区范围内的机场对周边地区到机场可达性的改善程度,并基于潜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设计了机场可达性溢出效应的计算方法;进而以我国民用运输机场为例,在机场属地化背景下确定了省级和市级两种研究尺度,采用县级数据分别定量计算了我国民用运输机场的可达性溢出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省级尺度的机场可达性溢出较小;市级尺度的可达性溢出差异较大,部分城市机场可达性溢出显著,但空间分布较为复杂。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计算结果对我国机场投资和运营成本空间分担制度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优化模型的中国民用运输机场人口覆盖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中国机场建设速度加快,机场布局评价及优化已成为交通地理学重要的研究议题。针对县级需求点,对中国2005 年和2010 年机场布局进行基于优化覆盖模型的模拟,进而从覆盖率、重叠率和冗余度三个指标对机场布局进行全国和分区的评价。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中国机场布局在人口覆盖率方面有明显提升,但与最优覆盖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在中部布局机场能更大地提高机场人口覆盖率。人口重叠率虽有所上升,但与最优重叠率的差异缩小了,故整体重叠率实际得到了较好的优化,分区有一定差异:东部实际重叠率高于最优重叠率,而中部还需提高约10%才能达到最优重叠率。有效服务半径这一地理概念在机场规划中的引入对重叠率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是造成2010 年机场冗余度上升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张玉韩  周璞  赵玉 《干旱区地理》2022,45(2):413-422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也是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对于统筹流域能源安全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识别黄河流域重要生态保护空间的基础上,提出空间胁迫指数概念,以矿区和50 m×50 m栅格为基础分析单元,解析黄河流域煤炭矿区对重要生态保护空间的胁迫现状及2012—20...  相似文献   
5.
以1991,200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煤炭铁路交流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煤炭调出、调入以及空间交流格局的变迁.结果表明:中国煤炭调出城市逐步向南部和西部地区扩展,“三西”(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成为目前煤炭调出量最多的地区,2010年中国煤炭调出高值区与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的分布高度吻合;煤炭调入区在空间上逐渐向西南、西北和华南延伸,高值区仍主要位于北方沿海和东北地区,以港口和工业城市为主,河北、广西和江西是调入量增长最快的省份.2010年中国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东以及西南四大煤炭交流系统,山西的影响力开始下降,陕西和内蒙古的影响力迅速增强;煤炭运输集中在少数铁路,并主要运往北方沿海港口,形成了3条“铁路—海运”联运的煤炭运输通道.城市中心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的出度增长减缓,陕西和贵州出度迅速增长;入度较高的城市仍以港口、工业型城市和经济中心为主,其中工业型城市增多,空间上从沿海、东北地区扩展到东南部和中南部.  相似文献   
6.
张玉韩  张寿庭  赵玉 《地学前缘》2021,28(3):403-411
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成为未来扶贫开发的核心任务。我国相对贫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由于自然本底脆弱、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其资源优势并未得到有效转化。本研究在系统分析影响相对贫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各项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矿产资源储量、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重要指数、交通优势度、缺水程度、工业化水平和地形起伏度在内的影响要素指标体系,并以乌蒙山片区为研究案例,采用地理探测器工具从空间角度解析各项要素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储量是乌蒙山片区矿产资源开发空间分异的最直接决定因素,基本控制了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空间分布;其次为固定资产投资、生态环境重要指数和地形起伏度,影响系数均约为0.44,交通优势度影响系数略低于上述三项指标,缺水程度和工业化水平对乌蒙山片区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较弱。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加强相对贫困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进一步挖掘矿产资源潜力,在专项资金安排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激励和引导采矿业投资,大力支持矿业绿色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优势进一步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