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洞穴旅游容量测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向旭  杨晓霞  施俊庄 《中国岩溶》2010,29(3):341-348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发现现行洞穴旅游容量测算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单一方法测算不科学,无法反映出不同洞穴间的能量、形态的差异;(2)没有充分考虑洞穴的特殊环境,游客周转率计算取值简单化;(3)一味套用《旅游规划通则》的相关规定,取生态环境容量与设施容量、社会心理容量与设施容量、空间容量与设施容量之和中的最小值作为洞穴旅游容量最终值不合理;(4)热量法仅从游客角度测算洞穴的旅游容量,实际意义不大;(5)测算方法往往忽视了洞穴旅游容量的动态性分析。为此提出:应根据洞穴的具体情况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测算方法;洞穴旅游容量的周转率取值应在两批游客之间留有恰当的间隔期;基本空间标准的取值,建议洞穴厅堂取3~5㎡/人,洞穴游道取5~10m/人;洞穴空气中CO2的最大浓度值应根据不同洞穴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宜设置统一标准;游客呼出的CO2量建议取值25L/h;洞穴空气中CO2背景值应以每个洞穴的监测数据为准;在洞穴旅游容量的测算中,应将环境影响的控制性因子作为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浅议旅游洞穴灯光植物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杨晓霞  施俊庄  向旭  王然 《中国岩溶》2012,31(4):433-440
伴随旅游洞穴照明设施和洞穴游览活动而出现的灯光植物,导致钟乳石硬度、颜色发生改变,洞穴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异,洞穴人文景观遭到破坏,降低了洞穴景观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不利于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发展。对没有出现灯光植物的旅游洞穴,应防患于未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通过在旅游洞穴洞口设置“双重门”、吸尘器,或在洞穴游道两边设置泡沫等,阻止植物孢子、种子进入洞穴空间;定期清理旅游洞穴内的垃圾和泥土,减少旅游洞穴灯光植物的养分;改善旅游洞穴灯光光谱、光照度,减少洞穴内灯光的光照时间,以抑制或杀死灯光植物。对于已经生长了灯光植物的旅游洞穴,应采取包括人工铲除、高温蒸汽喷射、高温热水浇洒、紫外光照射等物理方法,和向灯光植物喷洒甲醛、除草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双氧水、漂白粉,或用稀释的化学药水清洗等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其中次氯酸钙的效果最好);此外,一些新技术手段,如利用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也可以用于灯光植物的治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