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0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显生宙的中温热液金矿省明显地与区域构造有关。在大陆边缘或岛弧地区沿着这些构造已经增生了很多外来地体。压扭变形、抬升、运动晚期矿化和橄榄安粗质岩浆作用的一个再现序列是与构造加厚的地壳热再平衡相一致。苏必利尔省的中温热液金矿区在空间上与大规模的构造相关,这些构造解释为单一亚省区或外来地体的压扭增生带。这些边界构造以重要的水平挤压缩短、抬升,运动晚期矿化和橄榄安粗质煌班岩序列为特征,这些构造也许与显生宙同类构造具有相同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在这一模式中,底垫和俯冲的大洋岩石圈与沉积物压扭体制中的热再平衡(时间跨度大干10到40Ma规模)是金矿化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在抬升过程中,热液流体沿着边界断层和裂开被释放,均匀的温度、低盐度和CO_2的摩尔百分数表明均匀源区条件的存在,而变化的流体O、C、Sr和Pb同位素成分反映了源区和上升通道内岩性的复杂性。基于这一模式,提出了中温热液脉状金矿床是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地壳底垫作用和深部晚期变质作用的产物,而不是上壳岩中岩浆或变质事件的产物。在太古代,元古代和显生宙,中温热液金矿省形成过程中的长期变化反映了这些时代地体中碰撞造山作用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Brum.  KH 李维海 《世界地质》1992,11(1):227-233
综述首次无钻杆竖井钻机是在1971年由联邦德国设计制造,这种技术使在导向孔基础上钻进垂直大口径深竖井成为可能。在引进时期,这种方法已经系统地改进成一种先进的技术方法,并且把它应用到许多实际的现场中,尤其是在煤矿开采中。这种无导向孔技术工艺是发展以全断面原理为基础的,即全机械化竖井钻进方法的重要步骤。在几个研究课题中,我们设计出可行方案。无钻杆、带有液压除屑液压提升装置的钻机已用于全断面竖井钻进。在1983年,成功地打了深180m升直径为5.8m的井筒,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技术尝试。它表明,研究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大口径深竖井全机械化钻进方法,是完全可能的。由于全球日益增加对矿床开发的需要,使得要在不利的地质和气候环境条件下钻探矿床。在生产矿区内,环境因素的影响正变得更为突出。因此,有许多理由可以表明需要进行地下探矿工程,而寻求有效的垂直竖井钻凿方法是进行地下探矿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在秋白菜田间试验基础上,以哈尔滨市为例,分析了秋白菜适宜播期、收获期的确定所需要考虑的若干因素,探索了秋白菜适宜播期、收获期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收集逐步深入的地质研究资料并辅以研究工作,似乎有可能在越来越多的矿区中找到区域构造对热液矿床控制作用的证据。当然对于热液矿化、断层作用或断层活化以及有关作用过程之间的关系而言,在古老的陆缘沉积盆地的弱变形沉积岩中可以得到最好的验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以沉积岩为母岩的海底热液Zn—Pb—Ba矿化,象Meggen,Rammelsberg,Howards Pass和McArthur River,它们在空间上成因上与陆内盆地或受拉伸被动大陆边缘的同沉积深断裂体系有关。在长时期的盆地发育过程中,断裂为周期性释放的盆地—脱水卤水提供了有利的通道,从而在这些断裂附近的三级盆地中沉淀了淋滤的金属。它们与后成矿化作用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在造山期前、同期或期后由淋滤(变质)沉积岩及有关岩浆岩并沿断裂带上升到近地表圈闭构造的卤水中形成。  相似文献   
7.
Crea.  RA 李维海 《世界地质》1992,11(1):170-175
0 绪言“A型”花岗岩这一术语是由Loiselle和Wones(1979)引入,用于描述沿大陆裂谷带产生(非造山)而具有弱碱性地球化学特点的花岗岩。一般将它解释为结晶于低水逸度条件下。与其它类型花岗岩相比,A型花岗岩具有高Fe/Mg、(Kq+Na)/Al、K/Na比值和高F、Zr、Nb、Ga及稀土元素(REE)和Y及Zn;具低Mg、Ca、Al、Cr、和Ni值(见Collins等,1982和Whalen等,1987)。因而A型花岗岩富集亲石元素而亏损那些I型、M型和S型花岗岩(解释为源于火成地壳、地幔和沉积源)有亲缘关系的耐熔(refractory)元素。Clemens等(1986)发现A  相似文献   
8.
由南Dakota的黑丘区前寒武纪陆核西部一个穹窿中变泥质岩内的带状石榴石和伴生矿物所确定的P—T—t轨迹表明是两条顺时针曲线,它们将先前所提出的1.850Ga和1.715Ga问影响早元古宙岩石的热构造事件联系起来。曲线的形态表明在此时问段内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构造作用。第一条曲线是由石榴石核确定的,它对应着逆冲推覆作用引起的地壳加厚及随后一个阶段的剥蚀抬升。由石榴石边缘部分确定的第二条曲线是由NNW向同斜褶皱所表现出的地壳均匀加厚作用引起的。这一事件的峰期条件解释为与Harney峰S型花岗岩的深熔作用、穹起作用及侵位有关。  相似文献   
9.
钻探新技术     
布鲁诺  李维海 《世界地质》1992,11(1):234-239
  相似文献   
10.
深部地壳中的流体与剪切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Newt.  RC 李维海 《世界地质》1992,11(1):138-149
原始深部陆壳一般几乎没有流体。在强烈的构造作用(伸展作用、逆冲作用或剪切作用)期间及其后,深部地壳中可以有大量的流体,这些流体可能与以下各种现象有关:痳粒岩相变质作用、剪切带碱性花岗岩、碳酸盐岩—煌斑岩—正长岩杂岩和各种交代作用,包括区域碳酸盐化、霓长岩化、花岗岩化、可能还有极大离子亲石元素耗损。流体以H_2O—CO_2混合物为主,并有不等量的卤族元素、碱质及被溶硅酸盐成分。根据浓的含碳包体可以推断出,在某些深部地壳麻粒岩中(包括火山喷发物中与抬升的深部地壳中)含有富CO_2的流体。CO_2—H_2O为主的流体肯定是很好的氧化剂,它可以解释下地壳与上地幔Au、Sb、As和S的向上迁移及在浅部层次的浓集的现象。有大量CO_2是地壳源的可能性不大,无论是大气源亦或埋藏碳酸盐岩,因为它们具有其惰性。最有可能的来源是软流圈碳酸盐岩、金伯利岩和碱性玄武岩流体以及富含挥发份的岩石圈。随着岩浆的结晶作用可能有具各种CO_2/H_2O比值的流体析出,这主要取决于岩浆生成的深度、岩石圈的上升速度及其挥发份先期饱和程度。深位岩浆作用臣浓集有流体的岩石圈是C_2O与H_2O的有利储存部位。熔体与流体是在伸展条件下由地幔释放出来的,这种伸展条件可以是岩石圈走滑断层作用(张扭性),甚至是聚汇条件的局部伸展作用。流体可以向上传导热量,充分显示出其交代和熔融下地壳的能力。地壳的熔融可以出现在高CO_2流体的麻粒岩相条件下,从而产生了正长岩岩浆,这一点无疑可以通过幔源流体的作用来完成而无需有大量玄武质壳的底垫作用。如果幔源流体可穿过下部地壳,那么壳—幔反应的可能性就更大。其对同位素和痕量元素的影响很大,如在格陵兰Nordre Stromfjord剪切带及相当的巨型剪切带之类的高渗透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