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质学   21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藏北高原西北部结则茶卡湖泊及其沿岸地质地貌调查,发现其为一个富含硼、锂、钾、锶的封闭型盐湖,沿岸海拔4 850 m拔湖325 m有一条明显的高位湖岸线,该湖岸线到湖面之间有六级湖积阶地发育,六级以上阶地保存零星。沿湖岸不同高度上的湖积物U系年龄分别为(14.2±1.2)ka BP(T2)、(38.0±3.5)ka BP(T4)和(41.6±3.2)ka BP(T5)。湖面下降的幅度是藏北高原迄今所知最大。根据湖面平均下降速度推算高位湖岸线和高位湖积层的形成年龄在(120~90)ka BP,与东部的纳木错和西部的甜水海基本一致,说明藏北高原在晚更新世初期有一个明显的泛湖期。大约100 ka BP结则茶卡湖面开始下降,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演化是在封闭体系干旱环境下进行的,盐湖形成于14 ka BP左右,藏北高原在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可能为自西向东逐渐变为干寒。  相似文献   
2.
从尼玛地区地质新资料看中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南缘存在一套中、晚侏罗世稳定浅海碎屑岩沉积,属残余海盆地沉积,表明尼玛地区的俯冲消减机制在中侏罗世以后已结束。结合带南侧三叠系确哈拉群为一套半深水—深水沉积,是陆架边缘沉积序列,代表结合带打开之初的较早期沉积。确哈拉群之上不整合覆盖了一套中侏罗世钙碱性岛弧火山岩系,是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在早侏罗世向南俯冲对应的滞后弧火山岩。在结合带南侧80~100km范围内分布着一条东西长超过100km的中晚侏罗世后碰撞强过铝花岗岩带,属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向南俯冲碰撞作用的后碰撞阶段产物。综合认为,尼玛地区中特提斯洋是在三叠纪打开、中侏罗世以前向南俯冲闭合的。结合区域上该结合带闭合时间有早有晚、俯冲方向有南有北的事实,提出中特提斯是一个具有众多互不相通的、时代早晚各不相同的小洋盆共同组成的多岛洋,其间存在许多大小不一、运动方向和性质各不相同的地体。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弧—弧碰撞、弧—陆碰撞造山(造陆)机制是解释中特提斯洋发展演化诸多问题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3.
藏南昂仁县贡久布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贡久布一带的敌布错组分布于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含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以华夏植物群孢子花粉为特征,同时采获大量的植物化石,其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根据地层中孢子花粉的演化规律,可建立Vetreisporites signatus-Limitisporitesrectus孢子花粉组合带.丰富了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为研究该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古生态、生物古地理分区和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植物组合由冈瓦纳植物群与华夏植物群混生到典型华夏植物群是逐渐演化的.  相似文献   
4.
贡久布一带的敌布错组分布于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含较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以华夏植物群孢子花粉为特征,同时采获大量的植物化石,其时代为晚二叠世早期。根据地层中孢子花粉的演化规律,可建立Vetreisporitessignatus-Limitisporitesrectus孢子花粉组合带。丰富了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为研究该区晚二叠世的沉积环境、古生态、生物古地理分区和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结合区域资料分析,认为植物组合由冈瓦纳植物群与华夏植物群混生到典型华夏植物群是逐渐演化的。  相似文献   
5.
龙王(石童)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龙王花岗岩岩体产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局部见有霓辉石花岗岩。岩体高硅(SiO2=72.17%~76.82%)、富碱(K2O+Na2O=8.28%~10.22%,K2O/Na2O>1),碱性指数AI(agpaitic index)=0.84~0.95,分异指数DI=95~97,铝指数ASI(aluminium saturation index)=0.96~1.13。含铁指数高(FeO/(FeO+Mg)=0.90~0.99),岩石为准铝质至弱过铝质、碱性—碱钙性、铁质A型花岗岩。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含量很高(854~1572μg/g);高场强元素(Nb、Ta、Zr、Hf)的富集程度明显低于大离子亲石元素,因此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呈相对亏损特征;岩石显著亏损Ba、Sr、Ti、Pb;εNd(t)=-4.5~-7.2,Nd模式年龄为2.3~2.5Ga。εHf(t)=-1.11~-5.26,模式年龄tHf1=2.1~2.3Ga,tHf2=2.4~2.6Ga。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中的锆石主要为无色透明柱状晶体,CL图像多数显示清晰的岩浆成因的韵律环带结构,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  相似文献   
6.
基于小秦岭-熊耳山地区多金属矿床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矿物40Ar-39Ar年龄、高精度矿物和岩石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花岗岩的SHRIMP测年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燕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出现在140Ma和120 Ma两个时期,其中钼钨铅锌矿系列主要形成于早成矿期,金矿形成于晚成矿期.根据与这两个成矿期所对应的岩浆热事件,说明是两期岩浆活动的结果, 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分别为构造体制大转换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下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寒武系分布广泛,层序齐全,具有不同类型的沉积和古生物群。根据大地构造单元、沉积特征、古生物群面貌,地层发育及出露情况,可将地层区系划分为华北区及秦岭区,进而又可进一步划出分区及小区。  相似文献   
8.
9.
冈底斯岩浆弧中段岩浆岩明显可分为相对集中又有所套叠的南北2个岩带.公穷松多-郎那花岗岩带位置略偏南,被晚期旋回林子宗群火山岩不整合覆盖.岗在-青都花岗岩带位置略偏北,带内各岩体均侵入于林子宗群火山岩.公穷松多岩带(早期旋回)从晚侏罗世开始,至晚白垩世早期结束;青都岩带(晚期旋回)从晚白垩世晚期开始,至始新世结束.2个岩带岩石分别从俯冲型产物开始,至后碰撞型产物结束,为2个较完整的岩浆旋回,暗示雅鲁藏布江构造带构造演化历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东秦岭早古生代二郎坪群细碧─石英角班岩系中发育着一套钙碱性的奥长花岗岩系。其地球化学指标显示低钾和由低铝型向高铝型过渡的特征。岩石的初始锶比值( ̄(87)Sr/ ̄(85)Sr)和氧同位素组成(δ ̄(18)O)相对较低。研究结果表明该岩系是在弧后扩张活动后期,由来自地幔的辉石岩底辟岩块在不同深度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