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厉愿  杜志恒  效存德 《冰川冻土》2017,39(2):273-280
在德国Alfred-Wegener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用自动组构分析仪G50测试了东天山庙儿沟冰芯(43°03'19″N,94°19'21″E,4 512 m a.s.l.;2005年钻取,长58.7 m)冰微构造和组构,分析其特征并解释其所蕴含的意义。冰微构造和组构随深度的演变总体相似于其他中国山地冰川冰的观测结果,同时展示了其季节性特征。部分样品的测试结果有所波动,可能是样品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发生改变所致。组构型反应的力场较为简单,主要为中下部的单轴压应力作用。正常晶粒生长、多边形化作用和应变导致的边界迁移再结晶不能解释其在某一深段占据主导,而可能是三者共同作用于所有冰芯深部。  相似文献   
2.
具有生物活性的元素Fe被认为限制了海洋生物生产力,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全球碳循环起到调节作用,全球40%~50%的海洋因“高叶绿素低营养盐”(HNLC)“缺Fe”而初级生产力较低.然而,关于生物活性元素Fe的研究不仅涉及海洋科学,还与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紧密联系.近些年,围绕生物活性元素“Fe”开展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还是海洋学家与环境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尽管对于生物活性元素Fe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模型、室内实验及野外观测之间仍存在很大的挑战与不确定性.系统地总结了生物活性元素Fe最重要的自然来源方式,详细介绍了影响生物活性元素Fe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将来的工作提出建议,为我国未来开展类似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极地超常的变暖引起多年冻土不断退化并形成热融湖,该过程释放温室气体与气候变暖形成正反馈。微生物在碳循环不同环节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解热融湖中微生物对碳循环的调控机制,对于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热融湖微生物参与的关键碳循环过程:梳理了热融湖形成过程和形成后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分布;对有机碳分解、产甲烷和甲烷氧化等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进行了总结;凝练了微生物对碳循环的调控机制及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机制与要素。基于已有研究,得出如下认识:(1)多年冻土融化形成热融湖主要以陆生有机质为主,一些营养物质如磷酸盐、植物纤维素和亮氨酸残基等生物聚合物从陆地进入水体。(2)在多年冻土融化形成热融湖过程中,随着温度和通气条件的改善,有机质及各种生物聚合物可利用性增加了微生物功能基因多样性,提高了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分解潜势。温度、底物、溶解氧等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引起微生物代谢途径等的改变,从而影响了甲烷产生、甲烷氧化及固碳等过程,最终影响碳循环。(3)为了加深对热融湖中微生物介导碳循环过程的理解,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借助宏基因组技术及室内培养实验更加清晰地揭示微生物对碳循环各个过程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5.
北极海冰消融初期,上覆积雪急剧消融,融池开始形成,海冰表面物理特征异常复杂。由于观测资料缺乏,对这一时期海冰变化的研究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用2015年5月份在巴罗Elson Lagoon海域观测的海冰表面物理特征和光谱反射率数据,分析了巴罗地区海冰消融初期表面积雪、裸冰和融池反射率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融初期,海冰表面异质性强,积雪、裸冰和融池相间分布。在积雪覆盖的区域,积雪对海冰光谱反射率起决定性作用,观测到不同雪深(3~23 cm)的反射率变化在0.53~0.85之间,平均反射率为0.76且反射率与雪深呈正相关。在表面积雪厚度相同的情况下,积雪底层含水量越大,表层反射率越小。观测还显示,在融池形成的区域,海冰的反射率急剧降低,融池初形成时反射率为0.206,略低于裸冰(0.216)。随着融池的发展,当其深度达到10 cm时,反射率仅为0.04,与开阔海域海水接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