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杨心宜 《地质论评》1959,19(11):508-510
地质论评19卷7期刊载了闻广所写:“‘地洼’及其找矿意义?”的讨论文章,其中提到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讨论的问题。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建国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大规模的地质勘探工作和1958年全党全民办地质的大跃进局面,为深入研究或  相似文献   
2.
关于活化区动力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调了后克拉通(地台)活化区在岩石圈四维时空呈阶段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动力学属性,这是任何一种地球动力学假说对活化区动力学作出解释时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结合活化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阐述了与活化区动力学研究相关的4个问题:活化区历史—动力学属性的意义,活化区动力机制的主动式与被动式,活化区动力作用中的继承性和自主性和活化区成矿作用的动力学意义,提出了“矿石探针”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强调了陆内地台活化造山,是地洼学说即活化构造理论的核心概念。并从板块构造“地学革命”对经典地槽造山成因论的否定;从近廿年板块构造研究华南大地构造取得突破经典板块碰撞造山模式,提出了板内弧后造山新模式的研究实例;以及从活化构造理论与多岛海板内变形理论的对比等几方面的阐明,指出陆内活化造山区,作为地台区、陆缘造山带之外的第三种大地构造类型,其自主创新的意义和作用至今并未改变。强调了地洼学说或活化构造理论与板块构造理论之间并不是对立和互相排斥,一分为二、取长补短,有利于推进中国大地构造的研究和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构造区的定义、级别及其划分根据构造区是地壳中各个具有不同大地构造性质的地区,或者是大地构造性质虽同而地质发展史不同或不大相同的地区。依它们之间差异的大小,构造区可以分为大小各级;凡级别愈高者其间差别愈大。第一级构造区是大地构造性质不同的地区,目前所知共有三种,即地槽区、地台区及地洼区(原称“活化区”或“活化地台”),它们是地壳的基本构造单元。一般地说,无论在属于何种基本构造单元的一个构造区内,如研究程度容许,都可以根据地质发展史的不同程度的差异以及所包括范围的大小,分别依次划分为各级分区。  相似文献   
5.
中国华南活化区历史-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强调了中国大陆活化区动力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和指导找矿、预测的经济价值。指出采用历史-动力学综合分析和注重四维时、空并重研究,对中国大陆活化区动力学历史背景和阶段性发展、演变研究的必要性。文中以中国华南中、新生代活化区为例,从大陆活化构造体制岩石圈的地质-地球物理场背景和动力学边界特点,及其活化解体前“活化前奏”的地质表现,中、新生代大陆活化构造演变的地质、构造表现和运动学-动力学特点及热-构造作用过程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等方面,指出大陆活化是热-构造对克拉通岩石圈深、浅部进行改造、再造的动力作用过程。各种地质记录和信息均显示,在地幔热能大规模聚集驱动下,热异常软流圈主动上涌的热侵蚀、转换,具有垂向为主兼有二维平向的三维运动学-动力学和时间维的阶段性演变,是大陆活化区动力学及其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