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的一个典型中新生代陆相箕状断陷。本文在阐明海拉尔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分析乌南次凹断陷期原型盆地的构造几何学特征,认为其断层上盘存在明显的膝折变形,符合伸展断层转折褶皱理论的应用前提。运用该理论对乌南次凹断陷期原型盆地进行了正演模拟,恢复了乌南次凹断陷期构造的发育过程。研究表明,乌南次凹断陷期原型盆地的发展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张裂孕育阶段、初始张裂阶段、强烈拉张阶段和稳定张裂阶段,不同构造变形阶段的褶皱样式、沉积厚度和水平伸展量存在明显差异,总的水平伸展量为3.42km。  相似文献   
2.
塔中Ⅰ号断裂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孔、洞、缝三大类,微观储集空间主要有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微裂缝。通过对台地边缘16口井的良里塔格组灰岩进行岩石薄片鉴定、胶结物地球化学分析以及成岩演化序列研究,指出微观孔隙主要形成于埋藏成岩环境中,并列出4项具有指示意义的证据,包括:方解石胶结物中高温包裹体普遍存在;方解石胶结物稳定氧碳同位素丰度分异特征;灰岩中丰富与优质储层伴生的指示埋藏成岩作用的白云石;广泛分布的H2S气体。此外,分析了溶蚀性流体的主要组分和不同区域埋藏溶蚀作用强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