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球洋底增生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Cande等人 1 989年发表的第 3代全球洋底磁条带图 ,以增生区和增生期的概念对全球三大洋洋底增生构造进行了系统的单元划分 ,揭示了洋底构造的演化过程 .共划分出 49个增生区和 6个增生期 .发现后期增生过程对前期增生区具有裂解和楔入等改造作用 ,从整体上看 ,洋底增生过程具有全球尺度的同步性幕式特性 ,在空间分布上则有很强的非均匀性和局部的不连续性 .  相似文献   
2.
沈华  马保松  吴浪辉 《探矿工程》2010,37(3):62-65,8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型基础工程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大型的水平定向钻穿越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然而针对这类工程的风险评价却还不多。某大型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项目,投资多,风险大,事先进行风险评估十分必要。首先根据项目专家进行项目评估建立指标体系,然后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各自的优点,针对该指标体系及专家所提供的评判数据,建立判断矩阵和隶属度矩阵并运用Matlab编程计算得权向量和隶属度向量,计算得出项目的风险值,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魏震方  王世华  沈华 《测绘科学》2010,35(1):146-148
本文采用Protégé本体开发平台将五元组模型的位置服务上下文计算本体形式化,使其在JADE环境下应用成为可能。首先通过介绍位置服务上下文计算应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引出本体形式化问题。然后应用五元组模型进行位置服务上下文信息建模。建模后抽象出的位置服务上下文计算本体符合FIPA-ACL规范,使不同的信息在Agent之间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形式化本体在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交流。最后,我们将采用Protégé平台定义的ContextOntology形式化本体通过Ontology Bean Generator插件将其导出为Java类,使其在JADE平台下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4.
李存梯 《中国地震》1990,6(1):16-22
文章概述了对地震预报未来发展的看法。强调应积极开展新观测项目的研究,提出地震成因理论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指出岩浆活动的地震成因论正重新兴起;在相关学科方面强调了系统动力学仿真和物理现象分类学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估计,认为21世纪30年代会有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5.
沈华  陆鹿  史原鹏  李壮福  陈树光  曹兰柱  胡延旭  李明桦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32-67040032
本文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扇三角洲相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揭示一种与断裂构造相关的储集空间形成的潜在机制。研究表明,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扇三角洲相砂砾岩纵向上往往表现为破碎段和完整段相间分布的特征。破碎段砂砾岩破碎严重,仅残留少量疏松易碎的岩石碎块,其中碎屑颗粒发生明显碎裂,而碎屑颗粒之间的填隙物多已缺失。完整段砂砾岩在宏观上未发生明显破碎,但镜下分析表明,在靠近破碎段的砂砾岩中不均匀地发育一些粒间孔和粒内裂缝孔,并以条带状、不规则斑块状、近圆形或椭圆形斑点状等多种形态集中分布。这些特殊储集空间的形成很难由简单的“断裂破碎”模式加以解释。基于宏—微观岩相学的系统研究,本文提出“断裂—地震—高压水射流”成因机制:① 原生沉积的扇三角洲相巨厚层状砂砾岩为泥质或同生泥晶—粉晶方解石填隙,致密无孔,后因盆内断裂切割而发生破碎,形成构造破碎带这一最为主要的储集空间。② 后期断裂活动促使地震活动频发,引起断裂带内地下水的激荡性运动,形成断裂带内及向两侧的高压流体射流。高压流体射流的冲洗作用使碎屑颗粒间泥质及泥晶—粉晶方解石填隙物被带走,形成冲洗粒间孔,同时使得碎屑颗粒通过撞击而发生碎裂。③ 高压流体充注使得颗粒脆性碎裂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6.
沈华  陆鹿  史原鹏  李壮福  陈树光  曹兰柱  胡延旭  李明桦 《地质论评》2021,67(4):67041021-67041032
本文以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扇三角洲相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揭示一种与断裂构造相关的储集空间形成的潜在机制。研究表明,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扇三角洲相砂砾岩纵向上往往表现为破碎段和完整段相间分布的特征。破碎段砂砾岩破碎严重,仅残留少量疏松易碎的岩石碎块,其中碎屑颗粒发生明显碎裂,而碎屑颗粒之间的填隙物多已缺失。完整段砂砾岩在宏观上未发生明显破碎,但镜下分析表明,在靠近破碎段的砂砾岩中不均匀地发育一些粒间孔和粒内裂缝孔,并以条带状、不规则斑块状、近圆形或椭圆形斑点状等多种形态集中分布。这些特殊储集空间的形成很难由简单的"断裂破碎"模式加以解释。基于宏—微观岩相学的系统研究,本文提出"断裂—地震—高压水射流"成因机制:(1)原生沉积的扇三角洲相巨厚层状砂砾岩为泥质或同生泥晶—粉晶方解石填隙,致密无孔,后因盆内断裂切割而发生破碎,形成构造破碎带这一最为主要的储集空间。(2)后期断裂活动促使地震活动频发,引起断裂带内地下水的激荡性运动,形成断裂带内及向两侧的高压流体射流。高压流体射流的冲洗作用使碎屑颗粒间泥质及泥晶—粉晶方解石填隙物被带走,形成冲洗粒间孔,同时使得碎屑颗粒通过撞击而发生碎裂。(3)高压流体充注使得颗粒脆性碎裂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7.
显生宙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绝灭事件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显生宙各地质时期全球气候敏感沉积物和生物地理单元数据库,显生宙(寒武纪至中新世)可识别出24次全球范围内不同级别的气候变化事件。有些事件与全球生物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少则并无重要联系,即使这两种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规模上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也并不一定就存在着因果关系。这24次事件根据二者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可归纳为两类:(1)早寒武世末(一致);(2)晚寒武世末(不一致);(3)早奥陶世末(Ibexian末,不一致);(4)奥陶纪末(一致);(5)志留纪兰多维列世(不一致);(6)志留纪文洛克世早期(不一致);(7)志留纪文洛克世末(不一致);(8)志留纪罗德洛世末(不一致);(9)志留纪普利道里世末(不一致);(10)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初(不一致);(11)中泥盆世艾菲尔期末(一致);(12)中泥盆世吉维特期末(一致);(13)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末(一致);(14)泥盆纪末(不一致);(15)早石炭世末(一致);(16)晚石炭世维斯发期末(一致);(17)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晚期(一致);(18)二叠纪末(一致);(19)早三叠世(一致);(20)中—晚三叠世(不一致);(21)早侏罗世赫塘期(不一致);(2?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metamorphism(变质作用,变异)就是一种用来描述形态变化,即转变的概念.这一术语具有特殊的含意,并且在不同的自然学科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在生物学中,“metamorphism”描述生长的变异,而在地质学中,则用它来表述在温度和压力相对增加的条件下,或者在地球营力的作用下,岩石的变形、重结晶和变晶生长.  相似文献   
9.
河套盆地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型陆相含油气盆地,近期于临河坳陷西南部吉兰泰构造带发现亿吨级大油田。工区地质条件复杂且勘探程度低,油藏动态演化过程研究有待深化。针对吉西凸起带和中央断垒带已发现油藏,应用地质、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九史”分析方法对油藏进行动态解剖,取得了以下三点认识:(1)油气晚期成藏并表现出“三晚”,即烃源岩晚期生烃、断裂晚期活动及油气晚期充注;(2)第四纪走滑活动影响油气富集,负花状构造不发育且晚期强烈反转地区有利于成藏;(3)优选出西南部凸起带和中央断垒带两大油气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地区石英质玉简称"大别山玉",主要分布于北大别变质杂岩带核部.地层为古元古代—新太古代大别岩群,新元古代中酸性侵入岩、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广泛,断裂构造极为发育.霍山县白莲岩地区石英质玉矿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伴随硅化构造破碎带产出,玉石颜色丰富,质地细腻,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