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倪胜利  王金铎  王千军  梅文科  白仲才  熊峥嵘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63-67z1064
正在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如松辽盆地营城组)中,烃源岩形成过程中常常伴有火山-热液活动(赵岩等,2016),因此,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备受关注,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相关报道。乌伦古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登记面积约7.4×10~3km,油气显示较为活跃,且全区受火山活动影响较为强烈,火山岩与碎屑岩同层的现象尤为普遍。因此,探讨火山活动对烃源岩生成演化影响,对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能力的客观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壤结构恶化是土壤侵蚀性退化的普遍现象和结果,在喀斯特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以重庆黔江区为例,分析了四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主要集中在<0.05mm的范围内,土壤粘粒(<0.001mm)含量普遍较高;土壤经人为开垦利用转变为耕地后,表层土壤颗粒砂化明显;土地利用方式不同,风干团聚体含量相差不大,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差异较大,>5mm和>1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由大到小为:灌草坡>林地>退耕地>耕地,>0.25mm团聚体含量由大到小为:灌草坡>退耕地>林地>耕地。灌草坡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大,稳定性最强,耕地最差。有机质是影响水稳性团聚体的主要因素,因此,增加有机质的含量是恢复和改良喀斯特山地土壤结构状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发现大型蜥脚类恐龙足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远生  李大庆  彭冰霞  雷汝林  白仲才 《地球科学》2002,27(4):367-372,T001
甘肃永靖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盐锅峡组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化石 .初步调查发现了 10个化石点 2 93个足印化石 .其中在 1号点 6 0 0m2 的发掘面上 ,保存有 7组蜥脚类 138个足印、9组兽脚类 6 0个足印、1组鸟脚类 3个脚印和 1组翼龙类 11个足印 .7组蜥脚类足印形成4组保存完好的行迹和 3组的足迹组合 .最大的蜥脚类足印化石前脚 790mm× 112 0mm ,后脚 15 0 0mm× 14 2 0mm ,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之一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足迹可以分为 3种类型 :第 1类足迹前脚为新月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不重合并均向外偏转 ;第 2类足迹前脚为半圆形 ,后脚为椭圆形 ,前后足印部分重合 ,后脚印向外偏转 ;第 3类足迹前脚半圆形 ,后脚U形 ,前后足印明显分离并均向外偏转 .蜥脚类恐龙足迹向外偏转反映恐龙成“外八字”型行走 ,这种行进方式可能与其巨大的体重有关 .根据计算 ,盐锅峡蜥脚类恐龙臀高最小为 3.0 4m ,最大可达到 5 .3m .恐龙行走的速度 2 .3~ 3.4km/h .古环境、古地理分析认为白垩纪甘肃兰州—青海民和一带为一内陆淡水湖盆 .盐锅峡一带的恐龙足迹化石就发现于最近湖中心的“雾宿山古岛”西侧湖岸上 .虽然白垩纪当地气候并不湿润 ,但湖岸地区草肥水美 ,是恐龙及其他陆生生物的乐园 .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博格达山周缘典型露头剖面的芦草沟组与红雁池组进行详细观察和精细测量,结合柴窝堡凹陷内的钻测井、岩芯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区的地层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了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的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与红雁池组自下而上均可划分为一段、二段和三段,两个组的地层在柴窝堡凹陷内保留相对完整,而在博格达山山前剥蚀较严重,不同地区残留厚度不一;芦草沟组至红雁池组为一个湖侵到湖退的沉积过程,芦草沟组一段、二段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中扇和外扇,芦草沟组三段以半深湖-深湖沉积为主,红雁池组一段、二段以扇三角洲前缘、滩坝和滨浅湖沉积为主,红雁池组三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选择旱地、稻田、菜园和果园四种地利用方式,分析了渝东南秀山、黔江、酉阳三地土壤有机碳(SOC)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在耕作层和心土层SOC含量都是菜园最大,旱地最小,且差异显著;而底土层果园最大,稻田最小,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SOC含量的影响一致,自上而下依次降低,均为耕作层SOC含量最高,底土层最低,稻田降幅最大,旱地最小,且差异显著;时间上,与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除旱地外20多年来渝东南岩溶区0~20cm耕层SOC含量普遍升高,其中菜园的增加幅度最大,稻田最小。但总的来说,研究区岩溶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建议通过人为施肥提高有机质的含量,探索和推广应用免耕、少耕、秸秆还田等耕作措施,增加农田土壤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6.
甘肃永靖盐锅峡早白垩世翼龙足迹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永靖盐锅峡恐龙足迹1号化石点中保存有翼龙足迹, 该足迹是我国翼龙足迹的首次发现.翼龙足迹为四足行走, 行迹宽.前脚为不对称三趾型, 趾行式, 其中Ⅱ趾最短, Ⅳ趾最长, 足迹外偏, 偏角大, Ⅳ趾与行迹交角为160°~ 180°.后脚外形为近长方形, 四趾型, Ⅱ、Ⅲ趾较Ⅰ、Ⅳ趾长, 行式, 脚长为宽的3倍, 足迹外偏, 偏角30°.足迹特征表明该翼龙足迹属于一新种.沉积特征表明翼龙足迹产于湖岸环境.   相似文献   
7.
正乌伦古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登记面积约7.4×10~3 km,油气源分析表明,上石炭统巴山组是主要的油气来源之一。烃源岩是新区勘探的首要问题,也是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之一(颜小宁,2011)。针对乌伦古地区巴山组烃源岩受火山活动影响强烈导致烃源岩生烃潜力存在差异的现状,笔者在对乌伦古地区及周缘多条野外露头进行观测、取样及分析化验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岩芯等资料,对巴山组同一层段不同岩石组合特征的烃源岩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