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充分截取过境弃水,减少洪流,增大补给,提高侵蚀基准面,抬高地下水位,拦截土壤与有机质,减少土壤有效养分流失的思路和技术路线,提出“控制水文网下蚀,提高侵蚀基准面,遏制冻结层上水水位下降,开展水资源保护,湿地及植被恢复”为主体的黄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治理、保护及调控工程技术措施,不仅切实可行,还具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超声波无损探伤检测在现代出土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声波法对保护和复原近日在北京出土的乾隆御碑所做的无损探伤试验为例,介绍了用超声波定量检测石质文物内部裂纹缺陷及其风化程度的一种新的方法.对于不同年代的石质文物(如石佛像雕、石碑、石柱等),采用该方法不但能够探测其内部裂隙的走向和发育程度,而且能根据声波的特征判断其风化程度和强度,为文物的保护和复原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与地壳热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地壳结构和高热背景。南部的喜马拉雅地块属于"热壳冷幔"型,拉萨-冈底斯地体属于"热壳热幔"型地块,该区域内中地壳范围内存在一低速高导层,可能为部分熔融岩浆囊,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地热带。高原水热活动带主要出露在喜马拉雅-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之间,>25℃的水热区有283处,>80℃的沸、热泉有近40处。著名的羊八井高温热储地热田,已经建成装机容量达25.18 MW的地热电站,为拉萨输送了大量电力,地热资源在高原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黄河源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新获得的大量实际资料,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黄河源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处于走滑伸展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在整体隆升中,形成断块山与拉分盆地,湖泊广布;晚更新世,大陆动力学机制过渡为挤压收缩,在整体抬升中,断块山显著崛起,湖盆萎缩、变形;全新世,大陆动力学环境反转为走滑挤压,持续隆升,黄河扩展源头到达本区,扎陵湖、鄂陵湖外泄,闭流盆地水环境转向开放.近代,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构造活化与寒冻风化岩屑坡扩大、沙质荒漠化蔓延、湖泊和沼泽湿地萎缩、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源区黄河频繁断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响应关系密切.因此,新构造运动在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中起主导作用,而其他因素则起到促进与加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黄河源区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新获得的大量实际资料,通过分析和研究发现,黄河源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处于走滑伸展的大陆动力学背景,在整体隆升中,形成断块山与拉分盆地,湖泊广布;晚更新世,大陆动力学机制过渡为挤压收缩,在整体抬升中,断块山显著崛起,湖盆萎缩、变形;全新世,大陆动力学环境反转为走滑挤压,持续隆升,黄河扩展源头到达本区,扎陵湖、鄂陵湖外泄,闭流盆地水环境转向开放。近代,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构造活化与寒冻风化岩屑坡扩大、沙质荒漠化蔓延、湖泊和沼泽湿地萎缩、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源区黄河频繁断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响应关系密切。因此,新构造运动在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中起主导作用,而其他因素则起到促进与加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宁盆地北西缘地下热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重点对西宁盆地北西缘南门峡-台子地区地下热水的赋存条件、热储构造概念模型进行了讨论。基于实际资料,得出地处老爷山凸起与双树凹陷间斜坡带,具有“凹中凸”地质结构的南门峡-台子地热异常热储为新元古界克素尔组大理岩和白垩系民和组砂砾岩,地热地质条件好。提出了该区的热储概念模型是“层控热储-侧向径流补给-大地热流供热-深大断裂导热-低热导率岩层聚热”,且具一定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青海西宁城南新区杜家庄地热田地下水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青海省西宁市城南新区杜家庄地热田DR2005地热井地下热水的水化学资料,采用兰格利厄—路德维金图解法、同位素水文学方法、地球化学温标法等,对杜家庄地热田地下热水的补给机制、地下热水年龄、地热资源潜力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杜家庄地热田地下热水源于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但仍有现代冷水补给,地热田下部还存在着远高于DR2005地热井开采段温度的热储。依据研究区地热地质条件具可比性的地热生产井水化学动态观测资料推断,随着DR2005地热井开采时间的延续,地下热水水质将向淡化的方向发展。研究结果为杜家庄地热田的开发利用提供水文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孜玉树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甘孜-玉树断裂带位于西金乌兰湖一玉树断裂带的南端,广义的鲜水河断裂向西北延伸的部分,是青藏高原川滇菱形块体向东挤出的北部边界,其结构较为复杂,根据其活动性的差异可分为3个段落:南段由一组斜列的左旋断裂组成,断裂活动形成甘孜左阶拉分盆地,岩桥区地震活动强烈;中段以强烈走滑运动为主,并在断裂北侧形成一系列断陷盆,现今无地震记录;北段自邓柯向北转折,由主干断裂及一系列羽状断裂斜截复合,且以左旋走滑为主,与断裂有关的断陷盆地都发育在断层的西侧,地震活动分散,且活动性较弱。断裂带上的玉树-竹庆段断层谷地是南水北调西线侧雅金沙江-雅砻江调水线路的必经之地,强烈的断层活动以及形成的宽广的构造破碎带,将给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行带来巨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郯庐断裂带地温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根据郯庐断裂带两侧(东经115°-121°、北纬30°-40°)117个热流数据,绘制了该区热流值平面图,并从断裂带两侧热流值的分布及高、中、低热流值频度分布特点,得出该断裂带中、南段(鲁西、皖北地区)热流值在50-80mW/m2范围内的频度最高,总平均值为67.67mW/m2,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值(63mW/m2),也比中国大陆平均值(66mW/m2)略为偏高。沿断裂带存在一条明显的热流梯度递变带,东侧平均热流值(67.78mW/m2)明显高于西侧平均值(55.35mW/m2)。3条热流值剖面图显示由西向东穿过断裂带热流值有台阶、折线及跳跃型上升特点。笔者认为,这种东高西低的形貌反映了郯庐断裂带东、西侧地壳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量反映的东侧下地壳存在低速低阻层及莫霍面位置偏高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