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近一、二十年,欧美及苏联等国开始重视岩溶成矿作用,并发现了一批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床,如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矿化溶蚀塌陷角砾岩(?)群,已成为美国U、Cu、Au等的重要资源基地。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矿床,应用岩溶成矿理论,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近年来,岩溶成矿理论在我国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发现了一批古岩溶矿床。  相似文献   
2.
广西中生代岩溶作用有两期:地洼初动和激烈期。这两期岩溶作用形成的地下洞穴,分别为T_3-J_2、K-E的洞穴堆积物——岩溶沉积岩充填或成为目前已不被现代地下水循环所利用的化石岩溶-古岩溶沉积体。地洼初动期岩溶作用,与Cu、zn、Mo、Ag、Sb、Au、U等成矿关系密切,形成古岩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先成的矿源层、体或矿化、经表生风化浸出,由地表水带入古地下洞穴中,在细菌作用下富集成矿。这种类型矿床,在广西找矿潜力很大。找矿模式可归纳为:先成的矿源→地洼→古叠置型岩溶洼地→地洼初动期岩溶沉积体→亲硫元素和放射性等异常→沿古岩溶方向沉积体中下部→矿体。  相似文献   
3.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