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190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中国大别山东南缘首次发现大坝陨坑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介首次在大别山东南缘安徽省境内发现的大坝陨坑构造。经初步评价,知陨坑呈椭圆形,长轴呈北北东向,长约19km,短轴长约12km,最大坑深约2km,是一个有中央隆起区的复杂型陨坑。在卫片上陨坑显示环形影像,地貌形态为一洼地。陨坑基座保存尚好,可对它直观和追索陨坑构造边界。形成于230Ma左右的各类撞击变质岩石系列齐全,其中含有柯石英等典型的撞击变质矿物及撞击碎理等超微构造,特别是在陨坑基座内壁普遍发现有鉴别陨坑构造最可靠的标志——干裂自角砾岩,都证明大坝环形影像是一个典型的陨星撞击坑构造。它的发现,具有很大的科学及经济意义,对今后褶皱山区寻找和研究陨坑构造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同时大大丰富了建设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依据。无庸置疑此发现将促进大别山旅游业的发展及陨星撞击科普知识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以双功能褐藻胶裂解酶 (Pseudoalteromonas sp.strain No. 2 72 )分别降解均聚古罗糖醛酸(PG)和均聚甘露糖醛酸 (PM) ,经 Bio- Gel- P6和 POROS- HQ2 0分离得到 2种三糖纯品 ,经 ESI- MS,1 H- NMR,1 3 C- NMR,1 H- 1 H COSY,1 H- 1 3 C HMQC确定其结构为 Δ4,5-古罗糖醛酸 - α(1→ 4 ) - L-古罗糖醛酸 -α(1→ 4 ) - L -古罗糖醛酸 (简写为Δ GG)和Δ4,5-甘露糖醛酸 -β (1→ 4 ) - D-甘露糖醛酸 -β (1→ 4 ) - D-甘露糖醛酸 (ΔMM) ,为进一步从事构效关系研究提供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晚更新世末期古土壤与古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暗绿色硬粘土层是上海地区主要建筑持力层之一,也是划分全新统与更新统的标志层,前人已做过大量研究,但尚缺乏古土壤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本文首次从古土壤学的角度系统研究了该层的古土壤特征,通过粒度分析发现有粘粒的生成,微形态研究发现有粘粒及铁锰、碳酸盐等化学组分的迁移与淀积,化学全量分析得出该层的硅铝率为2.80~3.37,说明该层已发生较强的成土作用,可以确认该层为古土壤层,并进一步把该层划分为4个B层、3个A层,亦即该层为复合古土壤层。根据该层的成土特征,将其命名为古潮土  相似文献   
5.
西沙群岛石岛晚更新世碳酸盐沉积物的稳定同位素地层学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是第四纪地质历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些事件造成的全球规模的等时面,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区域对比提供了基础.自从Emiliani于五十年代中期用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曲线划分气期以来,稳定同位素地层学有了长足的进展,解决了许多其它方法无法解决的地层学难题.1984年,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在西沙群岛石岛完成了西石-1井,孔深为200.63米.其目的是确定石岛晚更新世风成生物砂屑灰岩的底界,验证风成沉积模式,解决有关的地层学和沉积学问题.为此进行了~(14)C测年和铀系测年,并在孔深0—150米的范围内进行了系统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资料表明,~(14)C年龄普遍都有年轻化的趋势,而铀系年龄则偏大.只有氧稳定同位素呈现大幅度的变化,并可与世界其它海区的资料相对比.石岛的资料进一步证明了碳、氧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地层工具的可靠性和前景,同时也为重建该区的古海洋学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现将资料讨论如下.不妥之处,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我国海区地质构造、现代海洋沉积作用、海洋矿产资源调查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三十年来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近海油气普查勘探和海洋地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对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广西南流江三角洲沉积作用和沉积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流江河口有四个水动力区,各动力区的沉积物类型、平均粒径、标准偏差、碎屑重矿物含量、有机碳含量等沉积特征,均受水动力强弱控制而有明显差异.沉积物的变化可从沉积物类型分布图分别得到反映.并划分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三角洲相.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沿海三大三角洲之一,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水”、“沙”是宝贵的物质财富。而治好黄河,变水害为水利,是开发黄河三角洲,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对此,国内许多单位和专家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本期我们刊登了有关黄河三角洲整治的设想、未来展望及河口改道冲刷情况分析的文章。对黄河口的开发利用,根据现代技术和国力提出了“引黄放淤”和“机械清淤”等初步设想和建议,目的是希望广大科学工作者,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利用进行广泛讨论,为彻底改造黄河,开发这一丰富的国土资源作出贡献。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C4.5决策树分类算法和GIS组件Super Map Objects,开发实现了基于连续文化序列的空间数据挖掘系统,运用此系统对郑州-洛阳地区史前四个连续文化时期的聚落进行了数据挖掘,提取了聚落遗址面积的分类规则,并根据这些分类规则和聚落的空间分布情况对四个文化时期的I级聚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I级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即I级聚落中的一些特大面积的聚落朝着中心聚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