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西秦岭造山带北缘之金属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斑岩型Cu-Au远景区,该带的德乌鲁岩体及其接触带是重要找矿潜力区。最新的野外调查发现,德乌鲁岩体东南缘接触带的石英闪长玢岩中发育大量含有多种金属矿物的椭圆形或近球形“珠滴构造”,且其矿物组合非常类似于临近的岗岔—克莫金矿床矿石矿物组合,即“珠滴”内含有大量金属矿物黄铁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钛铁矿和辉砷钴矿等,此外还发育有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钾长石、钠长石、石英、绢云母、电气石、葡萄石、磷灰石、榍石和金红石等复杂的非金属矿物组合。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珠滴”与寄主岩石属同源产物。绿泥石温度计和二长石温度计显示“珠滴”形成温度范围在297~435 ℃,角闪石全铝压力计显示寄主岩石形成压力为1.02~2.28 kbar。因此推断,“珠滴”形成于深部富含金属的流体,金属物质依附气泡按照“浮选”机制随岩浆侵位上升。当载有金属物质的气泡随着岩浆侵位到浅部时便快速解耦,其流体相逃逸,“珠滴”则被冷凝固结在岩浆圈闭之中。依据上述分析结果,认为携带金属物质的气泡把成矿元素运移至石英闪长玢岩体内,其中一些气泡把金属物质卸载到浅部,而大量的金属物质可能仍然留在深部石英闪长玢岩内。“珠滴构造”可能是深部成矿的重要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2.
矿床的形成与其成矿地质体的成因和岩石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岩体碱度与成矿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甘肃省沃尔给花岗岩体的采样测试,并对国内52个各类矿床中与成矿有关岩体中黑云母的主量元素化学成分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行寄主岩石碱度判别。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与Cu、Au成矿有关的岩体位于高碱度区域内,而与Sn矿形成有关的岩体均属于低碱度岩石系列。岩浆熔体早期至岩浆后期热液阶段,氧逸度的变化由高到低,介质的碱度逐渐增强,Cu、Au矿床的形成大致经历上述的成岩成矿过程。岩浆结晶过程早期低氧逸度、高碱度有利于Sn的活化迁移,岩浆期后热液阶段的高氧逸度、低碱度有利于锡石的沉淀,但是由于锡石沉淀过程中不断消耗O2,致使其较高的氧逸度显著降低。认为碱度与氧逸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引起矿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