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区域地质构造概况温都尔庙地区位于内蒙古古生代地槽区南缘,华北陆台北侧,是古生代中亚—蒙古海洋板块南侧俯冲于华北陆台之下的俯冲消减地带。区内发育的主要地层为早古生代温都尔庙群,东西向延展约50km,南北侧与上石炭统生物灰岩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宽15~20km(图1)。温都尔庙群为一套典型的优地槽早期的火山—沉积产物。下部桑达来音组是以具枕状构造的基性熔岩,或细碧岩、细碧质凝灰岩形成的绿片岩为主,上夹少量赤铁角斑岩和铁矿层,在细碧角斑岩建造中有发育良好的辉绿岩岩墙群;上部哈尔哈达组为深远海相的放射虫铁硅质岩,主要是条带一条纹状细晶石英岩、铁质碧玉岩和绿泥绢云石英片岩。总厚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白乃庙地区中晚志留世复理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陆台北缘的白乃庙地区,发现了中晚志留世复理石,不整合于奥陶—早志留世白乃庙群之上;其上被晚志留世末期的海相磨拉石沉积不整合覆盖;具有较完整的韵律结构和多种类型复理石印模的层面构造,为典型的浊流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山中元古界的构造变形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表蒸散发是连接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的纽带,结合遥感技术估算地表蒸散发已成为获取区域乃至全球尺度时空连续地表蒸散发量的有效手段。由于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容易受到地表空间异质性和近地层气象条件复杂性的影响,在模型机理与变量参数化方案、输入数据和时间尺度扩展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影响了其准确度的提高和应用范围的拓展,因此需要开展真实性检验。本文综述了当前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包括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真实性检验研究的相关成果,重点归纳并总结了应用于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的直接检验法和间接检法的主要原理、适用性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当前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分析表明:由于地表空间异质性的普遍存在,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研究在理论和方法方面还受到诸多挑战,今后应打破地表蒸散发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局限在均匀地表的传统思路,发展非均匀地表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的理论框架,包括地表水热状况空间异质性的度量、非均匀地表验证场的优化布设、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多尺度观测试验、卫星像元/区域尺度地表蒸散发相对真值的获取、验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以及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的实证研究等,并构建一个多源、多尺度、多方法、多层次的真实性检验技术流程,以期把遥感估算地表蒸散发真实性检验作为突破口,提升相应遥感产品的应用水平,推动定量遥感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介绍航空高光谱热红外的两种发射率反演算法——ARTEMISS算法和ASTER TES算法基础上,以甘肃柳园地区的热红外高光谱TASI数据为基础,对实验区进行了发射率反演,结合野外实测结果,对两种算法的图像质量和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算法均能满足反演精度要求,ASTER TES算法图像质量好,精度较高;ARTEMISS步骤简单,反演结果能很好地体现出岩性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不同的应用要求来选择不同的反演算法。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山地区,在中元古代形成了相似的沉积岩石组合,分别称为狼山群和渣尔泰群,本文对其褶皱、构造、变形与演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孙东  杨涛  曹楠  覃亮  胡骁  魏萌  蒙明辉  张伟 《地学前缘》2023,(3):476-493
强震区同震地质灾害特点、震后地震效应研究是支撑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的关键。本文基于震后重点区无人机高清遥感影像解译、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极震区地质灾害详查数据,研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数量、空间分布、控制因素,详细分析了震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3个重要风险,并针对灾后重建中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4点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同震次生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大型较少,主要沿大渡河两岸、交通道路沿线、大渡河右岸支流、发震断裂和其他断裂沿线等部位密集分布;(2)控制同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由强至弱分别是地震动、断裂带、地形坡度、地层岩性和强震区工程设防标准不够;(3)震后地质灾害防治主要面临降雨加剧已有灾害点变形和诱发新的灾害、震裂山体可能演变为高位远程灾害链的风险源区、巨量沟道斜坡物源构成泥石流的潜在物源并形成灾害;(4)建议加强“人技结合”的隐患识别体系机制,构建依靠科技的点面结合监测预警机制,统筹各要素科学实施避让搬迁,提高地震活跃强震区工程建设抗灾标准,构建农村切坡建房的技术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1977~1978年,在温都尔庙铁矿南带460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1/5万地质填图.在此基础上对褶皱构造作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露头观察、大比例尺草测及构造要素的统计分析(5864个面理和线理要素),按历史分析的观点,我们认为本区温都尔庙群属于加里东褶皱带并构成华力西褶皱带的基底,而本身的褶皱既不是复式背斜也不是复式向斜,而是多期叠加褶皱,组合形态繁多.我们通过叠加褶皱的恢复及层位对比重新确定了层序、测算了厚度,将本区温都尔庙群分为三个组,五个岩性段,总厚1290米(见表);并确认:只有一个含铁层位,其原始厚度仅数米,且以小于2米者为主.目前所见之厚大工业矿床,主要归功于褶皱重叠和加厚作用.本文重点阐述本区温都尔庙群的褶皱特征及其对铁矿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内蒙狼山地区的控矿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狼山地区中元古代沉积了一套具拉张型过渡壳性质的岩石建造,并混有含矿火山喷发物质。中元古代晚期褶皱回返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断裂作用和褶皱变形。在狼山南东缘,顺层滑动断裂和逆冲推覆构造导致了热液蚀变和混合岩化,促使成矿元素迁移到裂隙发育、有利交代作用的白云石大理岩中富集成矿。狼山北西侧,则由于强烈的褶皱叠加作用,促使矿层在褶皱转折端等有利部位加厚,形成厚大工业矿体。从而提出了东升庙型的断裂控矿模式和霍各乞型褶皱控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