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苏研 《地质学刊》2008,32(1):15-15
由江苏地调院承担的《江苏1:5万昆山县幅、太仓县幅、安亭镇幅、吴江县幅、芦墟镇幅区调项目》设计书通过评审。据了解,该项目系华东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及数据更新项目,工作起止年限为2007年-2009年。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值分析的甘肃天祝县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是在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结合能值分析理论提出来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它采用的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等参数更加稳定,更能反映区域特征;同时,它将所有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因而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应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天祝县2007年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得到人均生态足迹为0.024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17.1hm2,生态足迹未超过生态承载力.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相一致,但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相比,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能更真实地反映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3.
石羊河、黑河流域上游山地景观格局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研究区TM影像图和数字地形图为基础,运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对石羊河、黑河流域上游地貌格局、景观格局及其空间分布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石羊河上游农田面积比例显著高于黑河上游,山地草原和乔木林占据面积较大,景观异质性较高,但破碎化程度也较高;黑河上游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占据面积较大,景观完整性和连通性较好,破碎化程度较低.结果反映出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方式对干旱区山地自然景观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软硬互层岩体弹性模量的大小对贵州省鱼简河水库拱坝的优化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坝址区泥岩与泥质白云岩的弹性模量进行了现场承压板试验,试验所得弹性模量为塑性松动圈的弹性模量,利用GSI法可求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弹性模量。在以上试验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泥岩与泥质白云岩的实际厚度,建立了岩体结构模型,并考虑岩体应力状态,利用ANSYS软件对复合层状岩体进行了三轴压缩试验的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复合层状岩体平行层面与垂直层面方向的等效弹性模量分别为2.57~3.93 MPa与0.48~2.99 MPa。研究成果为拱坝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石羊河上游林区景观空间邻接特征及生态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干旱区山地,荒地斑块特征可反映植被的破碎化及退化状况,农田斑块特征可反映自然植被景观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而其它景观类型与这两种类型斑块的邻接特征可间接反映这些类型潜在的植被退化风险大小或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以Landsat/TM及林相图作为数据源,在桌面GIS下解译出石羊河上游的哈溪林区各景观类型,计算了各景观类型与荒地和农田的空间邻接长度和数目比例,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计算了荒地和农田对各景观的影响面积。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各类型植被退化风险大小和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灌丛和草地与荒地的邻接边长和数目较大,由放牧活动引起的植被破碎化和退化的风险较大,而乔木林种与农田的邻接长度、数目较大,受农田开垦的威胁较为严重;景观整体植被退化的风险(0.28)高于受农田威胁程度(0.11);各类型植被退化风险值的差别不明显,但灌丛草地相对较高,而各乔木林种受农田开垦的威胁程度明显高于灌丛和草地;基于景观类型空间邻接的生态安全评价分析可以初步反映干旱区山地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威胁程度。  相似文献   
6.
甘肃迭部扎尕那地区山地土壤过程的垂直分带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迭部扎尕那地区山地土壤过程的垂直分带性, 对不同海拔分布的土壤类型进行垂直分带取样, 并针对不同植被类型和特殊地理因素进行横向取样, 分析土壤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 应用GIS软件数字化研究区地形图, 提取海拔、 坡度、 坡向等地形因子, 结合土地利用资料得到土地利用类型图. 通过采样点数据与数字化地形因子图与土地利用类型图的叠加, 结合属性数据的统计分析, 讨论影响土壤过程垂直分带性各要素的垂直性规律和分布. 结果表明: 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极好的线性正相关, 并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此外, 在同一海拔范围内, 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向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 其中,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为有林地>高寒草甸>高覆盖度草地>农村居民点>平原耕地>山地耕地; 不同坡向上, 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