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南部天然地震体波的层析反演图像描绘出拉萨地体内在15~90km深度内低速异常的分布特征。在研究速度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熔融程度与纵波波速呈倒数衰减的特性,论证了拉萨地体中低速体的出现与壳内的局部熔融有关。壳内局部熔融则来源于板块俯冲、地壳增厚产生的热而非幔源侵入所造成。同时,也发现了在拉萨以东中下地壳低速体有向东发展的趋势。大面积部分熔融层分布的深度范围约在15~35km处。另外,据藏南地区的SKS波分裂时间延迟很小的特点,推测藏南地幔中可能不存在各向异性,也就是没有足够的热源使各向异性矿物的品格重新定位。这从另一方面佐证了部分熔融仅存在于地壳内而不是地幔中。  相似文献   
2.
谱分析方法正演位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谱分析方法正演重磁场时,谱的离散化和截断产生异常的褶迭和皱波效应给计算结果带来了误差.本文提出消除办法,即先对谱进行褶迭和褶积,再作富里叶变换,得到的空间域异常就不再产生褶迭和皱波效应了.本文还对谱的解析式中某些奇异点的处理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Sponsored by 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mmitte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cademy of Geoscience and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Tectonics, University Joseph, France conducted a lithospherical experiment using 40 Minititan 3-component and 13 CEIS 1-component seismometers along the road from Gonghe to Yushu in Qinghai Province during 5 months after June, 1998. The interested area is on the north of Bangong- Nujiang fault, the east of Qaidam basin, the south of Center Qilian f…  相似文献   
4.
用布置在亚东—格尔木的164个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926个远震事件的24241条射线,进行远震P波层析成像处理,高分辨率的西藏高原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图,显示了印度巨厚地幔岩石圈在向高原之下推进的过程中,在高喜马拉雅之下拆分成上、下两层,这是发生的第一次拆沉. 下层从高喜马拉雅以下约以22°的角度向高原北部插入到350km 深;而其上层则向北伸展直到雁石坪,并构成了高原薄的地幔岩石圈. 在雁石坪北(33.7°N),当其与亚洲大陆岩石圈地幔相遇后发生断离并下沉. 再次证实了五道梁(35.27°N)深部低速体的存在,本区内地壳内低速物质可能与上述运动有联系,反映了深层热物质的上涌.  相似文献   
5.
藏北低速体存在的地震学证据——INDEPTH4宽频地震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INDEPTH-IV地震探测剖面,始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穿越东昆仑造山带、金沙江缝合线,终止于羌塘地体.本文作者利用天然地震体波完成了该区的三维走时残差反演,勾划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深部构造格局.研究区最显著的现象则是分布在昆仑地体、可可西里地体、羌塘地体北部下地壳、上地幔中的低速体.对其成因,有可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横穿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羌塘地区的格尔木-唐古拉山口(西段)和共和-玉树(东段)两条天然地震探测剖面的综合研究, 揭示东昆仑-羌塘地区岩石圈结构的如下特征: (1)地壳厚度自南往北由70~75 km减小至55~60 km, 西段厚度变化幅度(10 km)较东段(20 km)小; (2)地壳具高速与低速转换界面相间组成的层状结构, 东段中地壳为透镜状低速层; (3)在150 km深度范围内岩石圈的物理状态具高速体和低速体相间特征; (4)岩石圈结构不连续性表明地体边界及地体内部存在150~250 km深度的3条主要的岩石圈剪切断层带: 昆南-阿尼玛卿岩石圈剪切断裂带、金沙江岩石圈剪切断裂带和鲜水河岩石圈剪切断裂带. 推测青藏高原北部存在岩石圈规模的向东挤出作用.  相似文献   
7.
Sponsored by 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mmitte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cademy of Geoscience and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Tectonics, University Joseph, France conducted a lithospherical experiment using 40 Minititan 3-component and 13 CEIS 1-component seismometers along the road from Gonghe to Yushu in Qinghai Province during 5 months after June, 1998. The interested area is on the north of Bangong- Nujiang fault, the east of Qaidam basin, the south of Center Qilian fault and the west of Longmenshan fault. And the profile across most tectonic parts of Eastern Tibet such as Southern Qilian, Eastern Kunlun fault, Bayan Har terrane, Jinshajiang suture (Figure 1), which is the first seismological profile across Eastern Tibet (Qinghai-Tibet) and will be beneficial on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results of its center parts, especially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 of the thousands-kilometer-faraway collision between Eurasia Plate and Indian Plate on the uplifting of south and north part of Eastern Kunlun fault, and on the thickening of crust and the feature of deep structure of Qilian mountain on the north of 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8.
江苏东海大陆钻址区层析成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鲁大别造山带是出露榴辉岩典型的超高压变质带,大陆科学钻选择东海县榴辉岩大片覆盖区作为址区,对揭示碰撞造山和后期变形及折返等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意义。但该地区缺少深部地质资料和数据,层析成像作为深部速度扰动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作为这个地区的深部探测的先导工作。以钻址为中心布置了N340W和N70E的十字测线。层析反演结果第3层与重力异常变化一致,和Moho面变化有关,高速体和高重力都在中心出现,而郯庐断裂和嘉山-响水断裂均为高低速体变化的界线。NS剖面垂直于构造走向可分为三个部分,可能分别代表扬子板块、苏鲁地体和华北板块及它们之间界线的特征。南部断裂产状较陡,在其北侧隐约有不连续倾斜的高速体,北部断裂的产状比较一致的北倾,受郯庐断裂控制明显。200km深度以上的高速体与低速体发生突变的地带,分别处于30km、80km、130km的深度上,相当于Moho面、岩石圈、软流圈的大致深度。这种格局反映了苏鲁地区在断裂控制下岩石圈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地震层析对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光琦  宿和平  钱辉  姜枚 《地质学报》2006,80(8):1156-11601237
通过对中美合作Hi-CLIMB项目在尼泊尔境内及西藏萨嘎以南采集的宽频地震数据的分析研究,笔者用远震层析反演方法对喜马拉雅—西藏碰撞带之下一些关键地段的关键性深部信息进行探讨,进一步证实印度板块在向北俯冲时,引发最剧烈的构造变形发生在其前缘并展示了向北缓倾的主边界断裂(MBT)和3次出现在剖面上的主中央断裂(MCT)的赋存特征;另外,自尼泊尔南缘至雅鲁藏布江断裂处有一条向北缓倾的界面,南端深为10km左右,北端约为25km;由于俯冲、挤压和缩短造成了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增厚并由此造成了热地壳以及壳内局部熔融存在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