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古地磁多磁成分的分离技术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在古地磁的研究中,如何从复杂多样的退磁数据中获取能够代表岩石形成时期的古地磁场方向的原生剩磁组分,是关系到古地磁数据是否可靠、古地磁结果是否令人信服的根本环节之一,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室退磁数据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获取同源磁化的一组样品的原生剩磁方向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总结前人的各种定性或定量的多磁成分分离技术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重磁化大圆的极和线性坳陷区内退磁平面的极的最佳拟合大圆的最小二乘拟合法,提出了综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线性谱分析法、重磁化圆法以及退磁平面及重磁化大圆的二次拟合法,对来自同源磁化的一组样品进行系统分析,以获取一组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研究工作中。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江苏南部中、下泥盆统茅山砂岩进行了古地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杨子地块早、中泥盆世时期处于赤道附近;(2)在晚侏罗一早白垩世期间,宁镇山脉相对于无锡地区顺时针水平旋转了37.5°,茅山山脉在晚白垩世相对无锡地区逆时针水平旋转了30.7°,(3)宁镇和茅山地区茅山砂岩的层位,似应上升到无锡地区茅山砂岩的上段中、下部.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古地磁工作的基础上,以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走廊域为主,补充了29个古地磁新数据。本文根据这些资料,初步研究了青藏高原主要地体演化规律,同时对有关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安多—丁青断裂进行了古地磁学分析和论证。根据古地磁数据,极移曲线的特征及综合前述几个缝合带的讨论,编绘了青藏高原地体演化模式图。本文就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及隆升机制等地R问题也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塔里木地块及其以南的昆仑、羌塘和拉萨地块晚中生代特别是晚白垩世古地磁数据,提出青藏高原自晚白垩世后北向移动两千余公里,主要并不是通过它本身的大规模地壳缩短来完成,而是与塔里木地块一起作大规模整体北移的结果。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欧亚大陆北部稳定区和塔里木地块之间广大的中亚构造带,自晚白垩世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缩短。  相似文献   
5.
磁性勘探在金属矿床中应用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磁性勘探方法在金属矿产应用中的若干进展.目前,磁性勘探已在区分同生矿床、后生矿床、热液矿床和层控矿床,在确定矿床形成时代、寻找矿源体以及岩体含矿性评价、寻找隐伏矿体等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并显示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磁性勘探方法的独特手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磁滞回线、磁畴状态分析、剩磁磁化率和感磁磁化率测量等,对辽宁复县金伯利岩岩体群的磁性矿物成分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金伯利岩中的磁性矿物成分主要是单畴、似单畴颗粒磁铁矿,它们主要是在金伯利岩岩浆后期,即汽水热液期,在相对快速冷却的环境下形成的原生磁性矿物.在古地磁研究中,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同位素测年结果,给出了该区金伯利岩的古地磁结果,为中国东部早古生代的古地磁研究提供了补充和验证.  相似文献   
7.
作者由柴达木地块上得到的晚石炭世灰岩和砂岩的古地磁资料表明,该地块在晚石炭世时位于北纬26°,与当时的塔里木地块相邻或可能是塔里木地块的一部分。因而,柴达木地块应是安哥拉古陆的南界。晚石炭世之后,柴达木地块上的采点相对于塔里木地块有过运动,表现为柴达木地块相对于塔里术地块沿阿尔金断层向东移动和作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地体大致为现在的柴达木盆地范围.大地构造上,它是一个微型大陆或中间地块.目前,柴达木地体内已知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前震旦系达肯大坂群.不整合于达肯达坂群之上的是震旦系的全吉群和下寒武统含冰碛岩的小高炉群.1985年,我们对全吉群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其目的:①求得柴达木地体震旦纪的古纬度;②初步了解全吉群的磁性地层特征,并与我国其他地区同时代地层进行磁性地层相对比.  相似文献   
9.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北祁连山地块的构造演化史已有不少论述。但是,对北祁连地块的古地理位置变迁尚无确切的认识。本文通过测定下奥陶统火山岩的古地磁,初步确定了北祁连山地块早奥陶世的古纬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近年来国际上新兴起的利用沉积剩磁与非磁滞剩磁以及饱和等温剩磁的比值推求古地磁场相对强度的基本原理以及该方法应用于石灰岩洞穴二次沉积物磁性分析上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并使用我国广西石笋样品求出了中国6000年以来的古地磁场相对强度的变化规律。该规律具有三个特点:1.若干个以1000年为短周期的运动,复合于一长周期运动之内;2.存在五个极大值及五个极小值;3.目前地磁场相对强度近于极小值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