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3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西藏发现蛇绿岩套堆积岩和席状岩床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蛇绿岩套完整剖面的岩石层序,据国外典型地区的文献报道,由下往上通常由变形橄榄岩、层状堆积岩(Layered Cumulate)、席状岩墙群(SheetedDikes)和枕状熔岩等层序组成。在枕状熔岩之上为一套表征深海环境的含放射虫燧石层。这套蛇绿岩组合及其层序常被视作古洋壳的代  相似文献   
2.
西藏日喀则白垩纪弧前盆地:沉积物和盆地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区位于拉萨地块及其深成岩类(冈底斯带)以南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120km范围内。在圈捕洋壳或过渡地壳顶部的藏南日喀则弧前盆地的演化始于中白垩世。原先的被动陆缘沉积残余,特别是浅水碳酸盐,保存于强烈变形(缩短约65%)和部分侵蚀的盆地充填物的北缘。保存的弧前复理石沉积厚达6—8km,主要由与俯冲有关的火山弧(冈底斯带)排出的火山碎屑(安山岩质和安粗岩质)物质组成。除诸如陆棚碳酸盐之类的再搬运的盆内组分之外,较深侵蚀面处或较远源的深成岩和沉积岩均提供盆地充填物。可划分出5个主要的深海水道体系作为位置大体固定的点源。水道中的水流方向总是指向南面的生长加积楔或俯冲带,因此指示该盆地永久性地充填到外脊并逐渐变浅。弧前复理石至少可细分为三个巨层序,从宽阔而切割较深的粗粒水道充填物开始,而以半远洋泥灰岩(沉积于碳酸盐补偿深度CCD之上)和黑色页岩告终。水道的侧向迁移、水道舌状体的转换以及火山脉动产生了主要为向上变细的高频率旋回。弧前盆地内的海相沉积作用于麦斯特里希特期(Maastrichtian)或古新世结束,代之以富含源自深侵蚀的岩浆弧的粗碎屑的始新统一渐新统秋乌组(与凯拉斯和更西的印度河磨拉石等时)河流沉积。因为弧前复理石和磨拉石型秋乌组均在中新世(?)同期变形,我们认为秋乌组代表海相弧前盆地充填作用在大陆的继续,如加利福尼亚大峡谷弧前盆地中观察到的一样。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古地磁资料是大陆漂移—板块学说的重要柱石之一。然而,青藏高原的现有古地磁数据既零散又矛盾,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或者说,这些数据与古地磁极对应于地球旋转轴,即所谓轴向中心偶极子磁场假说这一基本前提是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