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4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对南羌塘盆地羌资-2井石油地质浅钻的岩心录井和样品测试分析表明:中侏罗世阿林期-巴柔期,南羌塘盆地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沉积了一套向上变粗变浅的三角洲相进积序列的色哇组,粒度分析概率累计曲线主要以跳跃和悬浮次总体为主,粒度C-M图反映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点,孢粉分析揭示了热带-亚热带干热气候特征:中侏罗世巴通期,盆地过渡为相对稳定的坳陷盆地发展阶段.沉积了以富含鲕粒、砂砾屑和生屑等颗粒灰岩为特征的碳酸盐台地浅滩化沉积序列的布曲组.从中侏罗世阿林期至巴通期,整个南羌塘盆地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从下至上依次出现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台前缓坡亚相→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2.
采自青藏高原腹地温泉地区新生代地层中的孢粉组合资料表明:从古新世到早中新世,古植被由早期的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草原植被向晚期的疏林草原植被演化,古气候也由亚热带暖湿气候向温凉气候演化;从上新世到早更新世,阔叶树种明显减少,而草本植物显著增多,反映气候开始向干冷方向演化;而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出现稀疏草原植被向荒漠草原植被的演化,最终塑造了现代以藜、蒿为主的荒漠草原植被环境。高原腹地生态环境变化揭示了青藏高原自古新世以来至少经历了3次具有生态环境意义的表面隆升事件:古新世—早渐新世沱沱河组冲积扇砾岩沉积以及孢粉组合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在白垩纪末—古新世初已隆升至1000~1500m,高原地形可能是高原(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格局;早中新世五道梁组植被中亚热带成分的显著增高,可能与高原表面隆升诱发高原季风而导致气候湿润有关,推测高原已隆升至2000~2500m;而中更新世晚期以草本植物为主,反映高原植被已经发生了转型,高原已隆升至3000m以上。  相似文献   
3.
玛孜措石英闪长岩体位于松潘 甘孜地体南部的甘孜地体内,地处鲜水河断裂带西南侧。岩体具高钾(3.53%~3.86%)、富钙(4.91%~6.07%)、贫铝(14.60%~15.24%),铝饱和指数(A/CNK=0.80~0.89)偏低的特征,岩石稀土总量较低,轻稀土中度富集,δEu介于0.46~0.53之间,Eu中度亏损,岩石(87Sr/86Sr)i比值介于0.707407~0.707640,表明岩浆起源于壳 幔混熔或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属下地壳重熔的I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在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样品都落在岛弧区,反映了石英闪长岩具有与岛弧型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岩体具较高的Rb(60.1×10-6~85.9×10-6)、Cs(4.01×10-6~19.62×10-6)含量和K2O/Na2O比值(1.31~1.82),反映源区可能与黑云母的脱水熔融有关。玛孜措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 U Pb年龄为221±2.0 Ma(MSWD=1.4),显示岩体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而全岩Rb Sr等时线年龄为207.0±2.0 Ma(R=0.9979),显示岩体就位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玛孜措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弧后构造环境,是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导致壳-幔混熔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对出露于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地体唐古拉山中央隆起带北坡不同高程的木乃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裂变径迹测年,分别获得(66.9±10.9)Ma,(66.7±16.1)Ma,(65.2±9.9)Ma,(55.8±5.4)Ma和(55.6±7.5)Ma等中值年龄;部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花岗岩体的形成年龄(67.1±2.0)Ma相当,这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唐古拉山木乃花岗岩形成于白垩纪末期的事实。根据青藏高原羌塘地体的古地温梯度为2.45℃/100m~2.68℃/100m,磷灰石冷却温度为110℃,求得的木乃花岗岩浆成岩深度为4100m~4500m,木乃花岗岩的平均剥蚀速率为0.061mm/a~0.081mm/a,据此推算出藏北唐古拉山木乃地区的在中生代末以来的地壳隆升幅度至少在9550m~9950117.以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