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钻杆是煤层瓦斯抽采、探放水和地质勘探等钻孔施工的主要装备之一。由于钻杆受力情况及使用环境复杂,使得因钻杆螺纹失效而导致钻孔孔内事故屡见不鲜。按不同结构分类方式,详细介绍当前煤矿用钻杆螺纹结构特点;总结螺纹应力分布和螺纹失效原因分析的研究现状,螺纹应力分布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解析法、有限元法和试验法,螺纹失效主要原因包括疲劳破坏、脆断和粘扣等。同时分析了钻杆螺纹在设计、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基础研究不到位、制造技术滞后和钻探新技术对螺纹结构提出更高需求。并结合石油钻杆API螺纹和特殊螺纹的技术现状,探讨煤矿用钻杆螺纹的发展方向,包括开展大直径钻杆螺纹研究、开发煤矿用特殊螺纹、优化螺纹牙受力分布、研究动态循环复合载荷试验方法评判钻杆螺纹的性能等。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并结合电子探针、电子顺磁共振谱及紫外-可见光谱等测试方法,对软玉中不同深浅的黄玉与糖玉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探讨其致色原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黄玉的致色原因主要为O2-→Fe3+的电荷转移跃迁及Fe3+6A14T2(D)跃迁,糖玉则主要由Fe3+6A14E (D)、6A14T2(D)谱项跃迁与Mn3+的Jahn-Teller效应致色。黄玉中O2-→Fe3+的电荷转移跃迁导致可见光区的412~500 nm处吸收,是形成与控制黄玉颜色的重要因素;而糖玉因含有Mn3+致使黄绿色光被吸收而显示出黄绿色的补色。此外,Fe2+—Fe3+的荷移与Fe2+5T2)+Fe3+6A1)→Fe2+5E)+Fe3+6A1)跃迁也对糖玉和黄玉的致色具有贡献。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宝石学仪器并结合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拉曼光谱仪等测试方法,对巴基斯坦橄榄石进行了常规宝石学、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等研究,并探讨了其产地鉴别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巴基斯坦橄榄石含有针状"硼镁铁矿-硼铁矿"、点状磁铁矿等特征矿物包裹体组合;与美国、中国、埃塞俄比亚、越南、马达加斯加等地所产的橄榄石相比,巴基斯坦橄榄石的微量化学元素组成相对富Li、B、Sc,贫Zn、Cu,同时V/Sc值偏低;巴基斯坦橄榄石红外吸收光谱中普遍存在的3 580 cm~(-1)附近吸收谱带与[Si]=(4H)~X_(Si)替代机制有关,指示其晶体中含有一定量的结构水;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380、450、490、635 nm附近强吸收峰分别与O~(2-)→Fe~(3+)电荷转移带,Fe~(3+)的~6A_1→~4A_1+~4E(~4G)电子跃迁和Fe~(2+)的~5T_(2g)→~3T_(2g)、~5T_(2g)→~3T_(1g)电子跃迁有关。综合分析认为,包裹体、微量化学成分和结构水致红外吸收谱带特征组合可视为巴基斯坦橄榄石的产地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