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变石状(alexandrite-like)矿物的吸收光谱和它们的颜色起因作了概述。变石,是金绿宝石矿物的一个变种,它的颜色被认为是Cr~(3+)出现在金绿宝石结构中的Al~(3+)位置造成的,它进入Al_2位置比进入Al_1位置更为优先,因为它的Al—O间距较大。变石的吸收光谱显示出处于八面体配位的晶格位置中Fe~(3+)和Cr~(3+)的强带。Cr~(3+)光谱中较强组份的数量和偏振强度可用Al_2配位多面体(m对称)的畸变加以解释。在Al_1位置上的Cr~(3+)的谱带强度较低,并且只能看成Cr~(3+)(Al_2)带的台肩。变石状石榴石可被细分为富铬镁铝榴石和富锰铝榴石质的、含钒和(或)铬的镁铝榴石。在两个变石状石榴石族中,Cr~(3+)(4T_2←4A_2)和V~(3+)(3T_2←3T_1)的最大吸收大致位于17500Cm~(-1)的光谱区。这一事实可用两个石榴石族县有近似的晶体场强度解释之。变石状天然刚玉的光谱则用Cr~(3+)(V~(3+))、Fe~(3+)的d-d跃迁以及Fe~(2+)/Ti~(4+)和Fe~(2+)/Fe~(3+)的电荷转移带的迭加来解释。在变石状萤石谱中,可以观察到y~(3+)、Ce~(3+)和Sm~(2+)的吸收带。所有具有颜色变化的矿物和其它变石状相的吸收谱,除了在17300和17800cm~(-1)之间有一个最大的强吸收之外度还在1500和1600cm~(-1)之间以及19700和2IOOOcm~(-1)之间出现最小吸收。比色研究表明,将日光变为人造光时,色,图中主要波长向其红光区位移。在日光中是绿色的晶体,在人造光中通常变成红色,在日光中是蓝绿色或浅蓝色的晶体,在人造光中变成淡红紫色。  相似文献   
2.
无色透明的人造 Zn(Zn_(0.1)Li_(0.6)Si_(0.3)SiO_4的室温形体(a)具有单斜对称,a=6.340(1),b=10.516(2)、C=5.011(1)A,β=90.50(2)°,空间群 P2./n,Z=4。大约在400℃,转变为斜方晶系的高温形体(β),a=6.406(3),b=10.520(8),C=5.043(2)(?),空间群 Pmnb,Z=4。根据室温和450℃的×—射线强度数据,用三维图象分析法,确定了两种形体的晶体结构。用最小二乘法分别按照最终加权 R=0.068(未加权的 R=0.068)和0.064(未加权的 R=0.070)精选了室温和高温结构。高温结构是一种具有共用系数为3的四面体架状结构。有两种不同的四面体位置:T_1,8次配位位置;T_2,4次配位位置。T_1位置包含了全部的 Zn 和 Li 以及某些 Si;T_2位置全部是 Si。T_1四面体构成平行于(010)的折曲层,这种层是由共顶角的四面体链组成,这些链是平行于[100]的。与辉石族矿物不同,所有四面体都位于链轴的同一侧。这些层按反向平行排列堆积,并由 T_2四面体将这些层交叉连接而组成架状结构。在低于转换温度条件下,8次配位的 T_1位置变为两种独立对称的4次配位位置 T_1(0)和 T_1(m),其对称从 Pmnb 变为 P_2_1/n。Zn 原子在 T_1(0)是完全有序的。转变时,Zn 原子可能集中在两种 T_1位置的某一位置。这种择位的结果就产生一种晶畴结构,其中具有两种通过交切(100)的反射而彼此联系的配位位置。有序——无序转变也产生双晶(a′)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单斜对称,空间群 B_2_,a=13.01,b=10.41,C=10.07(?),β≈9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