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地铁建设对济南白泉泉群的影响,在综合分析白泉泉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假定研究区岩溶强径流带位置及水力性质,利用FEFLOW软件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以规划地铁M1号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济南东站、梁王站、梁王东站分别施工及3个站同时施工4种情景下,采用施工降水或施工降水+人工回灌两种施工方式对白泉泉群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采用施工降水的施工方式使得白泉泉群流量衰减,其中3个站同时施工对泉流量的影响最大,泉流量最大衰减达5.48%;各站分别施工时,济南东站对泉流量影响最大,泉流量较未施工时减少了0.043×104 m3/d。采用施工降水+人工回灌的施工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泉流量的衰减,各车站施工时的泉流量衰减由仅施工降水时的2.26%~5.48%降低至0.08%~1.21%。岩溶强径流带有利于地下水形成优势径流,促进白泉泉群补给,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地铁施工引起的泉流量衰减。  相似文献   
2.
3.
4.
5.
Yang  B 束龙仓 《世界地质》1991,10(1):160-161
岩溶覆盖层坍塌是天然力或人类活动引起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灾难性坍塌通常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例如:矿山排水,挖掘坑道,过量开采岩溶水引起水位大幅度下降或急剧上升,频繁而剧烈的振动等,都能引起大规模的坍塌。岩溶覆盖层的坍塌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覆盖层之下的是基岩有岩溶发育,岩溶形成的溶蚀洞厅系统上都是开启的;其次,覆盖层是松散沉积物或象土壤、砂或砾石的堆积物;第三,地下水位频繁变化且发生在基岩和覆盖层界面附近。当岩溶区的岩石、土壤、水和空气的天然平衡遭到破坏时,就很可能发生坍塌,就  相似文献   
6.
Zheng  BS 束龙仓 《世界地质》1991,10(1):163-165
地方性氟中毒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所熟知,它也危及着许多中国居民的健康,到目前为止,关于氟中毒的实例报道大都起因于饮用高氟浓度的地下水。然而,根据作者的调查,中国西南部居民中发现的氟中毒情况是由于在室内烧煤而造成,食物和空气污染而至。作者对这一类型的氟中毒区,从致病途径和规律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环境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数量、质量和温度上保护地下水资源在所有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民主德国,地下水资源不足而开采强度很大,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更需最大程度地进行地下水防护管理。最佳保护由许多预防步骤组成,定义为地下水保护设想方法。该方法利用环境同位素,尤其是氚和碳-14和水文地质动力模拟结合基础水文地质分析,同时,考虑任何达到一定浓度的污染物的作用,并提出一个新的参数,这一参数概括了污染物从输入到输出之间影响其混合作用,稳定作用或迁移作用等的所有物理和化学过程。从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的测量中得出一个重要参数是地下水平均滞留时间,通过这个“同位数”参数,合适模型的研究能将地下水动力学特征用地下水的起源、补给,流动  相似文献   
8.
1 .1991年2月24~28日,将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举行题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学术会议,会议总主席及通信地址如下: Davld C .KirkPatriek U .5 EPA 230吕.Dear卜orn St.SWQS Chieago,IL 60604 U .S.A. 该会议包括以下n个专题: 带沼泽地管理口月..1,111,1.|,.!l…11刁1lljee月刃霸1门月..月.1 带水质风险评价 带地下水条例与法规 来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 余农业对水质的影响一‘一:】一户 带五大湖水质 带水质模似 余资料收集与管理 带金盆地系统水质管理 带公共机构对水质的影响、:·, 带水污染物的特征和迁移性 2 .1991年6…  相似文献   
9.
Shen  ZL 束龙仓 《世界地质》1991,10(1):156-157
不同地球化学环境中化学元索相对富集和不足而引起地方病的问题在地城广阔的中国是十分严重的。高氟浓度的地下水覆盖面积巨大在中国北部地区几乎到处可见。大约有5000万人饮用这种高氟浓度的地下水,其氟的最大含量达40mg/L,至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水资源已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污染,中国42个城市55个地表水供水水源的监测显示58.5%的水NH-N超标,23.4%NO_3-N超标,33.3%挥发酚超标,41.9%悬浮物超标。中国地表水的污染超过80%。大量的污水,渣滓和有害工业废液排进上起Dukon下至上海的长达3500km的长江河段上。其它河流也逃脱不了这种灾难,沿着美丽的松花江,由于吉林省三大化工厂含汞废水的排入,使饮用河水的人体内汞的集聚量达16.5mg.大大超过了每50kg体重10mg汞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This study examined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s of the antinatalist (OPP) and pronatalist (NPP) policies in Singapor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a sample of 209 men and 280 women under 45 years old who lived in Ang Mo Kio New Town in the center of the island. Findings indicate that 53.4% of women said that fertility decisions were joint ones. 50% of women and 65% of men said that family size was jointly determined. Over 70% were aware of the OPP "stop at 2" policy. Those who gave accurate, detailed knowledge were mostly over 35 years old. Knowledge of OPP did not vary by education, but did vary by awareness of incentives and disincentives. 45.4% of women believed that OPP was a necessary state policy; 25.4% did not. 36.4% thought that OPP was fair; 28.3% did not. 60.3% of women said that OPP did influence family size in society, but 63.8% said it did not influence their individual family size. Finances, education, and child care were explanatory factors in individual planning. OPP is viewed as a successful policy not because of ideology, but because of the value placed on improved socioeconomic standards. 58.2% of women and 55.5% of men knew the details about the NPP. 51.9% of women said the NPP would encourage larger family size, but 87.8% said it would not affect them personally. Findings suggest that personal freedoms and public ideology are not binary, public-private concepts in fertility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