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卫星遥感预警福建省森林火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NOAA卫星遥感资料,研究森林防火期内森林植被的干燥指数的变化,结合分析相应的森林火灾的资料,做出福建省森林火险等级空间分布,应用福建省地理信息系统,根据高火险等级的地理位置,预警该地可能发生森林火灾。  相似文献   
2.
煤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自我国不同聚煤区的不同时代的89件煤样品,用中子活化分析法(INAA)分别测定了29种微量元素。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的平均值高于世界的平均值,含量范围也较美国宽。我国各聚煤区不同时代间相比较,煤中大多数元素的平均含量和富集因数,从华南二叠纪至华北石炭—二叠纪到全国中-新生代逐渐降低。(2)中-新生代的煤中,元素间的相关性较好,华南二叠纪次之,而华北石炭—二叠纪的煤最差。(3)REE分布模式类型以中-新生代的煤最复杂;而华北石炭—二叠纪的煤较简单。  相似文献   
3.
斯琴  荀学义  王佳津 《气象科技》2016,44(6):1016-102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逐6h的再分析资料和FY-2E红外云图、TBB等资料,对2014年7月7—8日由东北冷涡引发内蒙古东北部的暴雨过程形成原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低空急流是主要水汽来源,不同地区出现暴雨的机制不同,兴安盟东部、呼伦贝尔市东南部由于槽前、切变南缘地面暖锋附近,中低空急流汇合处,强辐合抬升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强天气的发生,而呼伦贝尔市西南部暴雨跟中上层冷涡的生成发展与对应的地面低压逐步耦合的动力作用相关;2湿位涡的分布对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700hPa正负值区过度带的配置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潜势,暴雨发生在700hPa等值线密集带和850hPa MPV2大于等于0的叠加区域内,700hPa正负过渡带附近,偏向于正值一侧;3最大降水量的雨强落后于云团TBB最低值1~2h,并不是强TBB与最强降水同步出现。  相似文献   
4.
不同沉积环境成因煤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扫描电镜能谱微区测试对不同沉积环境成因煤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有机硫含量的系统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煤中某一类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煤中不同亚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含量也不同。综合分析发现煤显微组分有机硫含量主要受聚煤环境、组分凝胶化程度、氧化程度的影响,而聚煤环境为主导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煤显微组分中有机硫的微区分析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波谱仪测定了煤中有机硫含量。a.在镜质体有机硫含量低于0.50%的煤中,惰质体的有机硫含量与其相近。而在镜质体有机硫含量高于0.5%的煤中,惰质体的有机硫含量大多为镜质体的40%~50%。各种镜质体和惰质体的有机硫含量随其凝胶化程度增高而增加。b.聚煤古地理环境对煤中有机硫含量起决定性作用。以镜质体为例,形成于湖滨三角洲平原环境的神木煤含有机硫0.21%,形成于滨海三角洲平原环境的水城大河边煤含有机硫0.84%,形成于泻湖海湾环境的兖州晚石炭世煤含有机硫2.24%。  相似文献   
6.
以茶叶萌芽至展叶期寒冻害为突破口,利用1987—2016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17个自动气象站2—4月的逐日气象数据及安溪各茶树种植区产量数据,确定茶叶寒冻害的天气指数保险气象指标,分析日极端最低气温与茶叶减产率的关系,建立了茶叶寒冻害指数模型。计算安溪不同区域茶叶种植区不同等级寒冻害的发生概率,应用纯保费率方法厘定了保险费率,并根据福建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际情况,制定茶叶不同区域种植区寒冻害指数保险触发条件、赔付标准,设计了安溪县茶叶寒冻害天气指数保险合同。设计的茶叶寒冻害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以客观气象数据作为定损依据,可以为茶农提供一种有效的风险转嫁方式,也为保险公司增加新险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基于HYSPLIT4的一次四川盆地夏季暴雨水汽路径和源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王佳津  王春学  陈朝平  任伟 《气象》2015,41(11):1315-1327
利用四川省156站气象资料、全球同化系统(GDAS)资料,引入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4),定量分析了2013年7月7—11日四川盆地西部暴雨的水汽输送情况。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950和850 hPa,并且两者的水汽路径和来源有着显著差别。后向追踪1天,950和850 hPa的水汽来源大值区都出现在四川盆地区;追踪3天,950 hPa的水汽来源大值区仍然在四川盆地附近,但是850 hPa上则追踪到孟加拉湾东部;追踪到9天时,950 hPa的水汽主要来源出现在阿拉伯海到我国南海地区,850 hPa上则追踪到索马里半岛东部。总体上950 hPa的水汽输送路径有五条,其中两条是北方路径,另外三条为南方路径。850 hPa的水汽输送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北方路径,另一条是南方路径。定量分析指出,950 hPa的水汽源地主要有四个,其中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贡献率最大(44.1%),中南半岛—南海地区的水汽贡献率次之(33.1%),巴尔喀什湖地区(15.7%)和贝加尔湖地区(7.1%)的水汽贡献率相对较弱。850 hPa上的水汽源地也有四个,其中从阿拉伯海地区,沿南亚夏季风爆发路径而来的暖湿空气最重要(89.4%),其次从西北部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地区而来的干冷空气相对较弱(6.3%),而来自孟加拉湾(3%)和局地(1.3%)的水汽则非常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数值方法讨论了吸积盘谱与黑体谱的形状和谱指数。结果表明:对于吸积盘用F_v∝v~(1/3)作为其特征谱是不合适的;同时Frank等(1985)所得到的解析式F_v∝v~2也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持续性暴雨定义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961—2014年四川省158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四川省单站和区域持续性暴雨的标准,分析了近54年四川省持续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盆地单站持续性暴雨多发生在9月,主要出现在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一般持续3天,一次持续性暴雨事件降水量一般可达150~200mm。而攀西地区单站持续性暴雨发生的次数一般为1~3次,6月发生范围最大,最长持续时间为4天,主要发生在攀西地区东部。区域持续性暴雨多发生在7月,降水中心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沿山一带及盆地东北部,这与单站持续性暴雨频次高值区的分布基本一致。区域持续性暴雨在2001年后发生频次较前期频繁,特别是持续3天的持续性暴雨事件发生频率较高,但是强度略有减弱。  相似文献   
10.
Organic matter of the Sinian and early Cambrian black shales on the Yangtze Platform belongs to the light carhon group of isotopes with the δ13C values from - 27% to - 35 %, which a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empomneously deposited carbonates and phosphorites. A carbon isotope-stratified paleooceanographic model caused by upwelling is proposed, which can be used not only to interpret the characteristies of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black shales, but also to interpret the paleogeographic difference in the organic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various types of sedimentary rocks.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9472114) and the Open Laboratory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