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197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46篇
  1978年   26篇
  1977年   27篇
  1976年   44篇
  1975年   22篇
  1974年   15篇
  1966年   5篇
  1965年   8篇
  1964年   4篇
  1960年   8篇
  1959年   15篇
  195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决好新疆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发展与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及新疆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2004-2017年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发展与水环境变化状况,构建城市发展与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及二者的协调度模型,以探讨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发展、水环境质量变化及二者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7年,(1)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呈现出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和城镇空间规模扩大是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2)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的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水环境质量形势严峻;(3)环塔里木盆地绿洲城市发展-水环境质量系统的协调度呈现倒U型的稳定发展趋势,但总体上两者的协调度较低,城市发展和水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裂缝与岩溶作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从构造与非构造作用角度出发,突出研究断层对裂缝的控制作用、断裂与岩溶的关系和裂缝与岩溶之间的关系,揭示碳酸盐岩裂缝与岩溶的发育规律。研究表明:构造裂缝为岩溶发育提供岩溶作用进行的有利通道,非构造裂缝则可以加速溶蚀作用的进行,促进岩溶的发育;裂缝与岩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以来,海洋地质工作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达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许多国家使用了多种新式仪器和新技术,通过大范围的海底调查取得的。所以有的人把这一历史阶段内的海底研究称为海洋地质工作上的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内的重大发现之一便是洋底的年龄比海水本身的年龄还要小,就是所谓的海底扩张说。这个学说引起了全世界地球科学工作者的密切注意。  相似文献   
4.
5.
6.
7.
多晶X光衍射法在工业和科研的许多领域已应用多年。近年来,由于粒子探测技术和测角方法的改进,仪器的稳定度、分辨率、重复性不断提高。六十年代以后,多晶衍射术在海洋地质领域也广泛采用。深海钻探船<格洛玛>号就以此法作为海洋海底岩心矿物分析的主要手段。此外,如海洋粘土的层错  相似文献   
8.
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ky)为我国北方咸淡水鱼类人工养殖的主要对象,南方也有养殖,属鲻科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其中尤以鲻鱼(Mugil cephalus B.)为甚。由于它们中的大多数种类适盐性广、食物链低、生长快和肉味美,因而成为海水,咸淡水,乃至淡水鱼类养殖的很好对象。主要养于印度-太平洋区域、地中海和黑海沿岸。1969年,在保加利亚瓦尔纳召开的国际生物学计划海洋生产力组(IBP/PM)的会议上,与联合国粮农组织(PAO)一道,把鲻科鱼类列为国际性生物研究课题之一,受到有关国家的普遍重视。近十多年,对于鲻科鱼类的人工繁殖研究,在某些种类上已取得较大进展。鲻梭鱼,可期在几年内,进入种苗的生产阶段。 我国劳动人民对鲻科鱼类养殖至少已有四个世纪的悠久历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生产经验。但自古以来,都是利用天然种苗进行养殖。近年来,由于大量兴修水利,淡水入海的运流量不断减少,天然种苗场受到某些影响,能捕到的天然苗也不如以往丰盛,加之种苗资源本身因受气象的影响各年也有所变动。为了使生产能按计划进行,人工繁殖种苗已成为当务之急。 1967年,我所和原天津淡水渔业公司工农养殖场合作,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开始进行研究。并在人工诱导排卵方面取得成功,所获卵子得到受精和孵化。1968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的部分同志也参加了这项试验。当年共获得一千万卵子,其中有二百万卵子获得受精。孵苗十四万多尾。因受寒潮影响,大量胚卵在即将孵出前,或在孵出仔鱼之后不久死去。最后仅培育九百余尾达2公分以上的梭鱼苗。这一年的试验,为咸淡水养殖梭鱼的全人工繁殖打开了"通途"。1969年,养殖场由地方移交给部队,我所继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进行合作,一直到1972年截止。1969年,室外池塘育苗成活率达30%,育成6厘米以上的梭鱼苗二千尾左右。这些苗经过越冬,到第二年春天,体长达20厘米以上。1972年,经过人工诱导排卵的亲鱼,在池塘中自行产卵和受精,并孵出仔鱼。这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人工繁殖来说,又迈开了新的一步。 本文总结了六年来(1967-1972)咸淡水养殖梭鱼人工繁殖试验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咸淡水养殖梭鱼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自然繁殖也作了初步观察。现将这一材料发表,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198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应国家水产总局的邀请,与赣榆县水产养殖公司在该县宋庄对虾育苗埸进行了育苗实验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0.
海带室内保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带保种是开展海带遗传育种研究必不可少的工作,每年必须采苗留种。过去,我们保种的方法是每年6—7月海带成熟时,进行室内采苗留种,到10月下旬,海面水温下降到20℃以下时,将室内培育的各品系的幼苗移入海面养育,直到翌年再选种采苗。所以,海带保种工作包括室内和海面二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