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海洋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菲律宾蛤仔不同品系斑马蛤的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菲律宾蛤仔中的斑马蛤、黑斑马、白斑马三品系进行混合选择,测量了各实验组的壳长,计算了不同品系斑马蛤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3个品系的上选组壳长均大于对照组,说明单向上选是行之有效的遗传改良方法。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斑马蛤品系的选择反应(R)和现实遗传力(2Rh)出现阶段性变化,从平均水平上看,R在幼虫期为0.688±0.184,稚贝期为0.605±0.214,养成期为0.670±0.120;2Rh在幼虫期为0.392±0.081,稚贝期为0.344±088,养成期为0.380±0.058。从一周年的生长情况来看,三个品系总的R为0.654±0.179,斑马蛤、黑斑马蛤和白斑马蛤品系的R分别为0.655±0.155、0.525±0.116、0.782±0.170;三个品系总的2Rh为0.373±0.070,斑马蛤、黑斑马蛤和白斑马蛤品系的2Rh分别为0.372±0.042、0.300±0.028、0.445±0.031。不同品系间R和2Rh次序为白斑马斑马蛤黑斑马,说明各斑马蛤品系的选择效果是不同的,品系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2.
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成期壳长遗传力与育种值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巢式设计构建了菲律宾蛤仔的8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24个全同胞家系。在90、300、330和450日龄,每个家系随机取30个个体测量壳长,并对数据进行遗传分析。将全同胞效应、母本效应和移入土池时壳长协变量组合成8个不同模型,应用REML法估计遗传力,BLUP法估计育种值。结果表明,移入土池时各家系平均壳长协变量是重要影响因子,全同胞效应和母本效应影响较小。在90、300和330日龄的最优模型为考虑加性遗传效应和移入土池时各家系平均壳长协变量的模型AB,450日龄的最优模型为仅考虑加性遗传效应的模型A。应用最优模型估计的90、300、330和450日龄壳长遗传力分别为0.571、0.966、0.622和0.865。应用最优模型估计育种值,对表型值选择法和育种值选择法比较的结果表明,对家系进行选择时,在300日龄用育种值选择法比表型值选择法平均壳长高3.56%,在90和330日龄时比表型值选择法分别低1.53%和3.71%。对个体进行选择时,按照10%和1%留种,在90、300和330日龄表型选择法比育种值选择法高16.86%、2.54%,16.27%和24.51%、2.03%,23.23%。除在300日龄对家系进行选择时育种值选择法优于表型值选择法外,表型值选择法均优于育种值选择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