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1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颗彗星将于今年七月撞击木星冯占良,周洪楠美国天文学家预测,一颗名叫“休梅克一洛维9号”的营星将于1994年7月撞击木星,碰撞引起的爆炸威力将比地球上现在所有的核武器的爆炸能力大10万倍。这颗音星在1992年7月首次经过本星时遭到毁坏,木星的引力使这...  相似文献   
2.
我国第六颗卫星(1976 87A)发射于1976年8月30日,在轨道上存在816天,于1978年11月25日陨落,初始轨道倾角约69°.16,至1978年5月约69°.10,减少0°.06左右;初始周期108~m.7,至1978年5月为98~m.9,约减少10分钟。从轨道倾角分析,测定了卫星平均近地点高度约220公里附近,平均大气旋转速度∧=1.13±0.17(圈/天)。  相似文献   
3.
4.
根据我国第二颗人造卫星和火箭的日视观测资料求得290公里高度附近的大气密度及其变化。得到的密度值显示了密度突然增加与地磁活动相关,在强地磁扰动(K,=6.0)时,密度增大达75%。同时测得在290公里高度附近近似为90%的周日变化和近似50%的平年变化。结果与大气密度理论模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利用我国第二颗卫星(1971—18A)部分目视观测资料测定275公里高度附近的137个点密度值。分析这些密度显示出:1977年7月至1979年1月初的密度平均周日变化约49%,77年7月至10月间的密度半年变化约51%,密度突然增加与强地磁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卫星1976-87A(我国第六颗卫星)存在期间的轨道变化和用卫星轨道衰变率测定205—220公里高度上的大气密度。得到的密度平均值比CIRA 1972模式约大20%以上,并着重分析讨论了密度与地磁活动变化的相关性和密度的地磁效应与纬度及地方太阳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
谈反粒子、反物质及反宇宙·冯占良·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物质的的性质和形态千差万别。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在微观世界里也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新发现,他们或者成功地制成了一个原子核极不稳定、存在若干毫秒之后即自行分解的新重化学元素,或者找到一个...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我国1984-1990年猎户流星雨的目视观测资料,测定猎户流星群的星等分布因子r,所得结论与国外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