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天文学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北京用15厘米反光望远镜作了御夫座ζ星1963~64年食的三色测光。表1给出了观测结果。表2是食外和全食时的V,B—V和U—B的平均值。两个子星K星和B星的V,B—V和U—B值列于表3。从光变曲线得出的食甚时刻为J.D.2438386~d.70,d=37~d.10。我们认为极小时刻定在J.D.2432553.66+972.176E(1947~48年)较好,并且认为d不随时间而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具体处理了自1966年以来,周围曾经发生过强震的北京,天津,东京(日本),水泽(日本)及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等五个台站的测时测纬数据的残差,发现大震前的三、五个月内测时残差均出现一对符号相反的异常,而测纬残差则是一个孤立的单峰.这种震前的异常特征在无震的年份和无强震台站的资料(为了对比,又选了世界上观测稳定、质量较好的六架照相天顶筒,三架天顶仪和两架等高仪的资料)中极为罕见.对比关系较为密切,难于用偶然误差和其它影响来解释.各地测时与测纬残差异常特征的差异可能系地质构造不同所致.上述结论对进一步探讨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的原因,提高时纬观测精度,揭示地下物质的运动形式及震源机制的本质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ILS系统地极坐标资料(1900.0-1979.0),对各个时期钱德勒谱峰的频率特性作了较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主峰双频只是一种长期的统计特性,从局部看,出现单频和双频的概率约各占50%,因此,还不能说“双频”是钱德勒摆动的基本特征。在物理上,可能用时变性二分模型来描述它更妥当。QC.W实测值的平均值为235,众数为125,这与由地震观测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介绍了地球内部结构模型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考虑天文界的情况,过分专业化的内容没有陈述。代之,收集了一些有代表性或总结性的文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引进了在地球上表层存在一个章动隔离层的概念,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章动模型,求出了运动方程及其解。在天体物理中,中子星的自转与章动问题与此类似,本文也许能供研究此类问题时参考。业已证明,地球的隔离层的性质是“软”的,大约位于地表以下300公里的深度。允许的最小厚度小于1公里,它的粘滞率大约为10~(10)泊的量级,相当于沥青在15℃时的情况。结果表明,钱德勒摆动的“主峰”是双频,其一是内主体的章动频率,另一是外体本身的章动频率。由于两个频率的拍频作用而产生钱德勒振幅的40年变化周期。两项的振幅互相影响,因而大小相差不大,它们的近似比值是0.7。著名的钱德勒摆动的振幅-周期关系是本文的直接结果。地极运动弧形的急变与1924—1926年左右的180°相变在本质上是一回事,它们是由内、外体的章动频率的相对变化决定的。过去人们从观测中定出的钱德勒摆动Q值在30—60之间,这是一个假Q值,真正的Q值是200左右,和由地震波定出的Q值一致。本文的解还预言,除两个主频率外,其两旁还对称地分布着一系列(一对以上)次要频率。钱德勒摆动的时间常数约为70年,它近似可由地震激发所维持。它的非平滑运动将主要沿平均迹线方向来回运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