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使用了目前最大的棒旋星系样本之一,着重于研究旋涡星系中央的比恒星形成率(sSFR)和棒结构的关系。我们用1g sSFR=-11 a~(-1)作为星系宁静态和活跃态的分界,统计对比了棒旋星系和非棒旋星系中央的sSFR,发现相对于非棒旋星系,棒旋星系处于中央宁静态的比重更大,而在中央活跃态其恒星形成活动更剧烈。为消除星系样本恒星质量差异对星系中央sSFR统计结果的影响,获得控制样本,使棒旋星系和非棒旋星系具有相同的恒星质量分布。随后发现这两类星系在中央宁静态中的统计差异消失,而在中央活跃态棒旋星系的恒星形成活动依旧相对剧烈,尤其体现在长棒星系中。这说明棒结构对旋涡星系中央的恒星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且作用效果与棒的长短相关。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白山市二岔铁矿位于中朝准地台、辽东台隆、铁岭—靖宇台拱、龙岗断块中南部边缘,太古宙早期区域内发生幅度较大的拗陷,接受广泛巨厚的一套粘土质、砂质碎屑岩类沉积,其间夹有硅铁质沉积并伴有火山(基性)岩浆喷溢活动,太古宙末期强烈造山运动使这些沉积岩层发生强烈挤压,形成褶皱构造及区域性断裂。伴随强烈造山运动致使太古宙地体发生中、深度区域变质作用与混合岩化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对本区火山沉积变质铁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二岔铁矿已探明基础储量(122b)30.26万吨、资源量(333)11.44万吨  相似文献   
3.
林野 《台湾海峡》2000,19(4):529-533
本试验包含:对2种电拖网现场所获日本对早班的短期表现效应的对照观测、作业所获日本对虾的正常和病弱个体的存活实验,对对虾正常个体的模拟电击存活实验以及对试验池对虾生长情况的中长期观测。结果表明,HS型电拖网作业对养殖日本对虾未构成可见伤害。同时发现某些捕获作业的伤害效应可能促成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